笔下文学 > 其他小说 > 我为古人讲历史[直播] > 第 156 章
    第 156 章

    【“总之, 放眼整个战国时期,秦国可以说是有志之士最好的发展平台,哪怕也有这样那样的缺点, 但是至少秦国是真的能接连出明君, 比起其他几个连串的出平庸昏庸的的王的国家, 秦国不要好太多。

    而且秦国是众所周知的渴求天下人才, 最开始秦国是世人眼中的蛮夷之邦,是秦夷, 那个时候是“辟在雍州, 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狄遇之”, 是列国开会的时候都不会叫上秦国的。

    但是后来呢,秦国变法,广开大门,吸纳六国能人志士,最后一步步壮大,成为诸国中的霸主国,乃至最后统一天下。

    这正是因为秦国不看出身,不在意身份,完全以功劳能力提拔人才的原因啊。”

    “只要你有才, 你就可以一跃而上, 功名利禄尽在手中,例如范雎李斯这些青史留名的名人,都不是秦人出身,可是他们在秦国却能大展手脚, 做到一人之上万人之下。”】

    战国时期,六国能人志士都忍不住心动, 正如天幕所说的,秦国几代明君,在本国潦倒的人去了秦国是真的有机会出头啊。

    而且秦国是最后的赢家,早去早经营啊。

    虽然现在秦国是出头的鸟,站在风浪头上,很局势有点危险,但是反过来想,富贵险中求啊,正是因为这样的时间点,他们才更有发挥的余地嘛。

    这波,可行。

    【“也正是在这种环境下,才能诞生白起这样的不世出的名将。”

    “所以,大佬们,赶紧行动起来吧。

    如果你认为自己有才而无明主赏识,那也不妨去秦国试试!

    秦国广纳四方英杰,绝对不会辜负你们的希望的。“】

    秦王嬴政脸上露出一丝笑意,如今他大权在握,正是意气风发,剑指诸国的时候,再加上天幕这番宣传,他何愁天下英才不来投呢。

    是以,秦王看着李一的目光那是真的温柔动人,也就是李一没看见,不然不得发疯为他哐哐撞大墙,任由他予取予求。

    【李一给亲亲陛下打完广告,才心满意足的转回正题,“时机是非常恰好的,在这样的大争之世,秦国幸有白起,白起生于此时,于是互相成全,于是有了秦国的更大强大,有了千古名将武安君。”

    “就如同我说的,在白起被封为武安君后,也意味着他已经达到人生巅峰,在爵位上已经升无可升了。

    事实上往后哪怕是他打赢了长平之战这样拥有巨大战果的战争,他已经没有再升迁了。”

    “商君所创立的军功制总共二十级,对于大多数人只怕一辈子都是底层徘徊,少数能升到十几级也很不错了,但是对于白起来说,要升满并不算难。

    事实上,军功制并非一开始就是二十级,二十级是始皇陛下统一天下后重新搞的,白起那个时候军功制还是初始版本,只有十八级。

    也就是说,大良造已经是军功的顶峰,而这个巅峰白起在伊阙之战就已经成功达成了。”

    “说句额外话,大良造这个级别哪怕是秦国也只有商鞅、白起和公孙衍三人达成而已,其他人哪怕是王翦蒙恬这几个有名的将领应该是没有的,因为史书里面压根没有提到,如果有的话就应该是和白起这样明确记下来才是。

    由此也可以看出大良造的份量,真的不是随便给的。”

    “而在秦昭襄王时期,大良造已经是军功制的巅峰,那含金量就更不用说了,而白起差不多在壮年就已经抵达终点。

    于是后来白起对楚国大胜后才被封为武安君,有了自己的封地,因为在军功制上他已经到顶点了,只有封君才能体现他的功劳,而这一时期封君其实和后来的彻侯也没有两样。

    当然啦,像韩信那样心心念念的裂土封王是没有的,毕竟战国时期是最大的咖位就是王啦。

    准确的说,白起这样有自己封地的君,就是符合韩信的追求了。”

    “爵位有了,封地有了,将军一生所能追求的在这个时候白起都已经通通达成了。”

    “也就是说在伊阙之战和攻破郢都之后,身兼大良造和武安君的白起已经到达了爵位和荣誉的巅峰,哪怕止步于此也唯有王翦可与之相提并论。”

    “然而,在白起的人生履历上,却远远没有止步于此,在后面他还有华阳之战和长平之战这样的巨大战役。”

    “华阳之战似乎没有长平之战那么有名,但事实上在这一战中秦军斩首十五万,可以说绝对是一场规模很庞大的战争了。

    而长平之战就更别说了,赵国差点就没了,那是时候的赵国可还是很强大的,还拥有蔺相如和廉颇这样的名臣名将,而当时善用人才的赵王也就可想而知了,差不到哪里去。

    所以到长平之战,虽然换了个不咋地的赵王,但是赵国此时可还是根基稳固的很,廉颇等人也还在,很能打的。

    这样的赵国是足以和秦国打得有来有往的强国。”

    “也正因为赵国强大,,所以当时秦、赵两国因争夺上党而爆发大规模的战争,从秦国出兵使韩国割让上党到秦国获胜,也要耗时三年。

    最后到了决战时刻,白起搞出长平之战才算完事。”

    “赵国的棘手程度从这个耗时还有双方不断投入的精力和兵力就可以看得出来。

    而且因为当时赵国主将是廉颇,更加难打,逼得秦国不得不从赵国内部下手,最后把廉颇调走才有可趁之机。

    毕竟廉颇这样的经验丰富的老将,如果一心守城,那真的很难拿攻破。”

    “而廉颇一走,秦国就知道机会来了,马上换上白起,这一战还诞生一个很有名的词语,那就是纸上谈兵,来自赵括。

    谁也不知道赵括是真的有才华还是真是纸上谈兵,但是他一出道就遇上白起,嗯,怎么说呢,名将果然是天生的吧。

    因为到了战场之上,谁也不会给你时间让你一点点成长,比如卫青霍去病,一出战就大胜,他们也没有经验,但是赢了就是赢了,输了就是输了。

    诚然拿他们的对手来对比赵括的对手白起对赵括很不友好。

    但是,现实就是这么残酷。”

    “何况,赵括的败不是小败,而是史无前例的惨败,以至于这一战在历史上被记下重重一笔。”

    “耗时三年都没有结果的秦赵之战,在双方都换将后,在六个月内就分出了结果,这到底是白起太强还是赵括太弱呢?答案无所谓。

    彼时周赧王五十五年农历七月,赵括统率二十万援军来到长平,接替廉颇为主将,并且一改作战风格,主动出击。

    白起知道赵括进攻后,命令秦军佯装战败溃退,赵括不知道秦国已经暗地里用白起换下了王龁,就命令赵国的军队乘胜追击,一直追到秦军的营垒,但是赵国的军队无法攻破秦军的营垒。

    这时候白起命令一支两万多的部队突袭到赵军出击部队的后方,截断赵军的后路,又命一支五千人的骑兵部队插入赵军与营垒之间,将赵军主力分割成两只孤立的部队,同时切断赵军的粮道,之后又派出轻装精兵向赵军发动多次攻击。

    赵军数战不利,赵括发现已经中计被围,被迫下令全军停止进攻,就地建造壁垒,转为防御,择机突围。”

    “而这个时候,嬴稷再次展示自己作为一代雄主的魄力,他得知赵军主力的粮道被截断,就亲自到河内郡,加封当地百姓爵位一级,并征调河内郡十五岁以上的青壮年集中到长平战场,拦截诸国的援军和粮运。

    这简直和傻逼的赵王形成鲜明的对比好吧,虽然后面他自己也做了傻逼事情但好歹他脑子短路的时候是秦国已经获取战果后了。“李一吐槽。】

    嬴稷有点怨念,这种时候,说他的英姿就好了嘛,多余的说出来干嘛。

    【“总之到了九月,赵军主力已经断粮四十六天,大量赵军士兵或饿死或因突围不成而死亡,士兵们开始相互残杀为食。

    赵括试图自救过,他将剩余的赵军组织成四支突围部队,轮番冲击了四、五次后仍不能突围。

    于是,赵括决定亲率精锐部队强行突围,结果失败并被秦军乱箭射死。

    他死在这个时候其实倒也是个不错的结局,至少不用知道后面的惨剧。“】

    许多人都知道长平之战最后的结果,已经有人不忍的摇头,想要避开这一段。

    【“赵国军队因无主将指挥且伤亡惨重无力再战,剩下的士兵终于不得不向投降。”

    “至此,秦赵这一倾国之战输赢已成定局。”

    “可真正的不得不说的结尾来了,面对这么庞大数量是士兵,

    白起道:“赵国士兵反复无常,如果不全部杀掉他们,恐怕再生事端。”于是命令军队将赵国降军全部活埋,只留下年纪尚小的240名士兵放回赵国。”

    “长平之战,秦国军队前后斩杀赵国士兵及赵上党民众四十多万人,赵国家家带丧。”

    “至此,赵国元气大伤,再也无力单独和秦国全方位对抗。

    要不是赢小米后面拖后腿,七国在当时就已经可以宣告为六国了。当然,如果秦国愿意,当时变成三四国也是可以的。”

    李一没什么兴致道:“在始皇帝以前,秦昭襄王可以说是秦国最有可能统一天下的大魔王,所以战绩是很彪悍的啦。”

    “而白起的这一份的战绩也是足以笑傲所有的战国同僚了,堪称前无古人了。”】

    白起被夸,却笑不出来。

    长平之战后,天下谁人不恐惧武安君白起呢。

    杀神,那真是杀得血流成河的魔神。

    【“很多人都讨论过,赵国的降兵真的非杀不可吗?”

    “以我浅薄的见解来说,是该杀的。

    囚禁的话没有那么多粮食,是真的养不起,而且看管也是一个难题;

    放回去的话很快赵国又可以了招兵组建军队,然后下次打继续对秦军造成巨大困扰。而且战争的本质就是为了消灭敌军的有生力量,放根本就行不通。

    那么可不可以归降秦国吗?很难,因为这些士兵的家人都在赵国,他们生长于赵国,将他们留在秦国充军,会影响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也会成为秦国的隐患,若这些人一旦发生叛乱,会给秦国制造很大的麻烦;成为俘虏做苦力,也是同样的道理,因为人真的太多了,是以十万计的,太难看管了。

    而在这样的两难情况下,似乎唯有杀了才是最好的选择。”

    “而且,还有一个很根本利益的问题,那就是秦国的军功制。

    当时秦人都踊跃从军,就是为了杀敌获取军功。

    而军功制一般是按人头算的。

    这是一个很残酷的事实,残酷在于,秦国士兵的功劳,必须拿赵国士兵的人头来换。

    砍下来的人头才是军功,没有砍下来的算吗?怎么算呢?

    长平之战几十万赵军战死过半,却也带给了秦人许多的伤亡。

    死去的袍泽对于每个活着的人来讲要么是兄弟或父子,要么是乡里或同宗,对手的放弃抵抗并不能令他们平静。

    对于白起来讲,战俘的去留对他的功劳没有任何影响。

    对于士卒则截然不同,将战俘放走显然是不可能的,留着一来浪费粮食,二十多万份战功也将凭空蒸发。

    所以,唯有下令士兵亲手砍下赵人的脑袋,“爵首一者,赏爵一级”的奖励方案才能依法实施,从而达到士兵都获得利益,或是抵罪或是晋功。”

    “所以,最后摆在白起面前的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杀,而且还不能是秦王下令杀,而是白起自己的主张。”

    “把难题丢给上级那显然是不准备干了,白起当然不会做出这么脑残的事情,于是他果断下令,从此人屠之名响彻天地间。”】

    王翦摇头,他的前辈比他可难多了。

    嗯,还是自家陛下好。王翦笑眯眯的想。

    【李一长长叹了口气,无论怎么说,那么多生命……实在让人不得不介怀。

    正因为死得太多了,所以才在千百年后依然有无数人争论该杀不杀的问题。

    当生命成为一个直观的数量,那是多令人恐惧的事情啊。

    李一摇头道:“说起来长平之战时,白起年纪不小了,可是老而弥坚就是他这样的吧。

    “这一场他晚年指挥的长平之战,彻底打败了当年可以独立和秦国一战的赵国,使得秦国从此天下无敌手,为秦始皇后来一统六国扫平了障碍。

    但是白起怎么也没有想到,这场他晚年主持的杰出战役,也为他的生命敲响了丧钟。

    在长平之战中,白起代表着秦国与赵国争夺天下大势,而在秦国内部,白起又要面对当时秦国的丞相范雎和他争夺在秦昭襄王面前的功劳。

    白起最初是秦国的一把利刃,战必取,攻必克。所以那时候秦国把对白起一再加封,以表彰白起对秦国的贡献。

    而白起也竭尽所能的贡献他的战争才华,以求取更高的爵位和封赏,他的仕途因为他的军功一路高歌猛进,直到白起进入到秦国的权力顶层。”

    “他封无可封,他威望巨大,他令世人恐惧害怕。

    嬴稷忌惮他,又喜爱他的才华。

    但是当他一再推辞嬴稷对他的征召时,终于还是让二人的隔阂越来越大。

    彼时因为嬴稷的错误决断,没有听取白起的建议而导致失败,而后征召被拒……如果白起只是一个平庸之辈,他对赵国战争的言论对秦昭襄王没有任何影响,他出战与否也完全不在秦昭襄王的考虑之列。

    但是白起之前长平之战的大胜,却和后来秦昭襄王执意发起的对赵国的战争失败结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再加上他表现出来的不逊……他终于触怒了嬴稷。”

    “按照秦法,军功不但能获得封赏,还可以抵罪,一次降一级,然而白起足够三个大良造的军功却抵不过秦王的雷霆一怒。

    彼时秦赵和谈,他又和范雎生出间隙,还拒绝领兵攻打邯郸,俨然一副功高盖主而不听调派的模样,所以他终于被一撸到底。

    是时,秦昭襄王将白起贬黜为士伍,放逐至阴密。

    由于病体不便,白起并未立即启程。

    三月后,秦军战败消息不断从邯郸传来,昭襄王更迁怒于白起,命他即刻动身不得逗留。

    白起只得带病上路,行至杜邮,昭襄王与范雎商议,以为白起迟迟不肯奉命,“其意怏怏不服,有余言”,就派使者赐剑命其自刎。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对此记载:武安君引剑将自刭,曰:“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阬之,是足以死。”遂自杀。“】

    自杀。白起闭了闭眼睛,是他真的傲慢该死吗?

    【“要我说,就是赢小米没气度!!!”

    “要不然说你不行啊赢小米。”】

    赢小米,呸呸嬴稷头冒问号,他可行了好嘛!等等,被气傻了,重点是什么叫做他没气度啊!他已经足够容忍了好嘛,是他白起太傲慢自以为是了。

    他屡次和他对抗,不听从征召,他想做什么?

    他是不是真的以为秦国没有他不行?是不是有不轨之心?

    他自己亲自去请,让应侯去请,一而再,再而三,可谓是给足了白起面子了,他呢?完全不听,还跟他对着干。

    他不死,谁死?嬴稷冷酷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