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 其他小说 > [三国]女帝我来当 > 140-150
    第141章

    李家和胡家都是汉中的巨富之家,汉中是一块挺特殊的地方。

    北面是关中平原,南面又是益州的成都平原,是一块兵家必争之地,也是一块富裕之地。

    作为当地的巨富之家,当家人自然不是蠢货,在这种乱世飘摇的时候,没有人会傻得去投资一个没有实权的天子。

    真要攀龙附凤,也得是给那些有兵权的人供奉钱粮,这样才有可能保住手中的财富。

    毕竟乱世之中,天子给出什么爵位,又或者什么外戚身份,其实都没有精锐兵卒管用。

    但凡脑子聪明点的人,都知道这一届的刘家天子没有实权,看着也不是有能力把权力夺回来的人。

    所以最后这两家选择给朝廷献上钱粮,表面上看为了获得一个外戚身份,让家族子弟能够封官。

    实际原因是,贾诩选中了这两家作为未来昭国商队的深入合作对象。

    汉中这个位置,往南走可以和益州进行巨大的商贸往来,往西边走可以和凉州的商队合作。

    往东边走还可以去荆州那边,当然,汉中和关中平原联系也很密切。

    所以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汉中都适合开启商贸往来,现在虽然还不能占据益州,但可以在汉中这边提前笼络人手。

    李家和胡家过去几年已经和昭国建立了良好的商贸往来,贾诩观察出了这两家想要更进一步的野心,所以最后两边达成了秘密合作。

    按照计划,这两家成功在他的帮助下搭上了朝廷这条线,在为朝廷提供了大量的钱粮之后,接下来,两家的女儿就送进到了宫中。

    “贵人,刚刚陛下派人传来消息,说是过会儿会和贵人一起用暮食,贵人需要准备点心吗?”

    被问话的人叫做胡云,她是胡家送来的女儿,如今已经被封为贵人。

    其实她最开始进来只是普通的美人,但由于她比较讨刘协欢心,所以很快就超越李家那位女郎,最后被封为了贵人。

    不过这没什么值得高兴的,因为这一切都在计划当中。

    李家女郎长相一般,接受的任务也不是讨好天子,而是继续当个木讷的蠢笨的女子,然后由此对比出她的娇俏美丽。

    当初她被那为大人亲自选中之后,胡月还不知道自己需要做什么,到后来那位大人教了她很多事情。

    胡月最开始觉得疯狂,后来却是燃起了熊熊野心。

    只要她做好了此事,未来她再也不是关在胡家后院里面,未来会被随便打发送给别人当小妾的庶女。

    她未来会有一番广大的天地,像昭国女子那样出来做官掌握大权,为此,她可以付出一切。

    所以,哪怕是在做如此危险的事情,胡月也不感到害怕,她只觉得这是她人生当中最幸运的抉择。

    因为那位大人选中了她,而她也能借此改变自己的人生。

    “阿姊,今天这个点心味道很清甜,这次是怎么做的?”

    刘协最开始对这两个送进宫的女子没什么好奇,可是接触几天之后,他很喜欢这个比他大三岁的胡月。

    似乎只有在这里,这位胡贵人会像一位亲切的阿姐一样,跟他聊许多宫外的事情,做很多好吃的点心。

    然后又会暗地里面鼓励他,告诉他外面有很多人厌恶董太师的倒行逆施,都希望他这位天子能够除去奸佞。

    “这里面用了桂花做馅,故而有一番清甜的味道。

    陛下,再尝尝这种点心。这是用窗外的花制作而成,味道很不错。我最近尤其喜欢用花来制作点心。”

    胡月的笑容一如既往,声音也温柔亲切,她长得又娇俏美丽,和刘协的相处其实并不是用勾引的方式。

    因为他们两个年龄都很小,这个年龄的刘协也不需要什么美色,他需要的是那种轻松惬意的感觉。

    而过去一个多月的时间里面,刘协早就已经习惯了在这里聊天吃点心。

    因为胡月总是有很多的花样,让他在苦闷之余可以放松一会儿,不用想那些烦心的事情。

    “是这个半月桃啊,没想到阿姊如此巧手,连这种花朵也能做成点心。我倒是颇有兴趣尝一尝……”

    胡月面带微笑的看着对方吃下了点心,然后又给对方泡上了一杯清茶,接着胡月开始聊父亲在汉中那里发现的铁矿。

    “陛下,阿父给我传了消息,只要陛下这边应允,阿父会让人多铸造一些兵器,到时候皆可送到陛下这里来,助力陛下的宏图大业。”

    这样的消息让刘协很是兴奋,果然有了外戚之后,很多事情都好办了。

    他可以突破朝堂大臣的阻力,让外戚势力帮他发展钱粮兵器,而这位胡家是最合他心意的外戚。

    他之所以这么喜欢来胡月这里,不只是因为胡月相处起来轻松。

    更重要的是,胡月经常聊汉中的事情,聊汉中偷偷准备的钱粮兵器,这样的外戚谁不喜欢?

    至少在刘协的视角里面,他能清楚的感觉到胡家想要在他身上下注,所以暗地里面帮他发展兵卒,这都是为了让家族成为有权有势的皇亲国戚。

    这种交易也是刘协放心的方式,因为若没有所图,就像父亲当年说的那样,那种人才是最可怕的。

    只要对方图的是名利,那么双方就能继续合作下去。

    所以接下来,胡月继续聊一些刘协喜欢听的事情,并且又让刘协吃了几个点心。

    天色渐渐黑了,暮食也在之后简单用完,但突然有内侍慌慌张张的过来传消息,说长乐宫那边起火了。

    那一刻,刘协脸色大变。

    “陛下……”

    胡月的脸色满是担忧,刘协转身开口了。

    “阿姊先待在这里,朕带人去看看情况!”

    宫殿起火,向来都是不好的预兆,更何况是这种风雨飘摇的时候,所以刘协说完这话就慌乱地冲出了宫殿。

    胡月看着那越来越远的人影,心中不由得在思索,到底是一个时辰还是两个时辰呢?

    据说这种毒药发作时间并不固定,可能一个时辰,也可能两个时辰,甚至更晚。

    不过此刻这些也不重要了。

    毒已经下了,宫殿也已经起火了,所有的事情都已经准备就绪。

    接下来,其他宫殿也相继起火,整个皇宫一片大乱,一群人在疯狂地灭火,一群人则在宫殿里面浑水摸鱼。

    等到长安的大臣都慌乱的在夜色之中赶到皇宫周围的时候,天子刘协又在剧痛之中倒在了地上。

    中毒之后的刘协剧痛腹泻呕吐,整个人看起来就快要走向死亡,长安的大臣们都慌了,甚至现在救火都不是最重要的事情,而是疯狂召集找医工救人。

    但接着,大家发现了一件让人震惊的事情,董太师怎么还没出现?

    没有人知道,董太师已经在家已经倒在了血泊之中。

    同一天,刘协死在了皇宫之中,董卓死在了自己最放松的府邸里。

    而做这件事的人,自然是李儒。

    他作为董卓最信任的人,在董卓的身边做点手脚,实在是太容易了。

    于是,一夜之间,长安一片大乱!

    天子和董卓身死的消息传出去之后,长安人心惶惶,而董卓这次回长安只带了一部分亲卫,其实大部分西凉军还屯兵在洛阳周围抵御关东联军。

    留在这里主持大局的人其实是李儒,还有留守在长安掌握兵权的张济等人。

    至于董越,牛辅,李傕,郭汜,段煨,徐荣等人,现在都距离长安甚远,还在和关东联军对峙呢。

    而张济作为贾诩的老乡,实际上已经被贾诩策反了。

    于是,半夜十分,长安的一群大臣还没有从慌乱痛苦之中回过神来,城墙的大门已经敞开了。

    张杨邓勇带着一千人精锐杀到了长安里面。

    这一夜,火光冲天,鲜血蔓延。

    反抗的人直接被杀了,能够有号召力且能主持大局的人,都被通通关押到了监狱里面。

    通过一晚上的清洗,等到天亮之后,张杨才通过张济这边策反的一部分军队彻底掌控长安。

    此时,杨秋率领着的大军已经屯兵到了河东郡。

    她当然没有亲自参与到攻打长安,毕竟贾诩那边已经准备好了,直接内部策反,所以只要将反对势力清洗,长安就能彻底控制在手里面。

    只是,控制一座长安城,并不代表杨秋就能够号令大半个天下了。

    对于效忠汉室天下的的士族大臣而言,天子在长安,那才意味着长安是都城。

    若是天子死了,那么长安城没有任何意义,除非再迎接过来一位汉家子孙。

    所以要占据关中平原,杨秋要做的事情是带兵南下攻打,直到控制所有城池,将周边防守之人都换成昭国之人,这才意味着她占领了关中平原。

    因此,杨秋等的就是长安兵变成功的消息。

    一旦张杨和贾诩控制了长安,这就意味着长安城内王允,杨彪,黄琬之类的大臣都已经被控制起来了。

    只要没有主持大局的人,那么关中平原自然不能形成有组织的反抗。

    “报!张将军已控制长安……”

    不到一天,长安的情况用最快的速度传递到了杨秋这里。

    看到这个消息,杨秋转头就对着徐晃还有贾衢开口了。

    “梁道、公明,时机已然合适,可以发兵了。”

    徐晃和贾衢都是河东郡人,所以杨秋这一次南下,她把这两个人带在了自己身边。

    毕竟她占据的是河东郡北部,南部这些年虽然也友好往来,商贸兴旺,但要他们直接加入昭国,恐怕对方不会乐意。

    但现在天子死了,董卓也死了,如今让贾衢和徐晃去劝说这些人投降,至少比打仗损失要小一点。

    于是接下来的时间,在长安的消息传到整个关中平原之后,大部分城池的官吏直接率领着全城人投降。

    当然也有少部分顽固分子坚决抵抗,为天子殉国。

    于是杨秋这这样边打边南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直接控制了关中平原,而此时,西凉军那边也陆陆续续知道了消息。

    一群人方寸大乱,完全没懂后方怎么就被偷家了。

    他们既想要撤退回去,但后方又已经被人占领,所以这群人陷入了两难之中。

    杨秋这边则立即派了贾诩和李儒去进行谈判。

    虽然西凉军的军纪不行,但也不是没有其他合作方式,至少杨秋有很多种方法和他们暂时合作一下。

    总不能让关东联军看着他们内斗。

    当然,长安这番兵变消息也彻底传到了关东之地。

    此时,郭嘉又游历到了冀州,正好在荀彧家做客。

    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他大惊失色。

    天子就这么死了,董卓也死了?

    那位昭王一出手,竟然釜底抽薪!

    第142章

    此时,已然踏入这一年的十月,南方的天地也完完全全地陷入了一片彻骨的寒冷之中。

    长安的消息恰似那迟来的鸿雁,近些日子才陆陆续续地传至中原各处。

    毕竟两地之间相隔甚远,初始之时,虽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谣言泛起,但那时根本无法加以证实,反而由此催生出了更多杂乱无章、五花八门的谣言。

    有人言之凿凿地声称董卓杀了刘协,又有人绘声绘色地传扬刘协发疯后杀了董卓;还有传言说长安爆发了可怕的瘟疫,董卓和刘协双双死于瘟疫之中;更有甚者,竟传董卓中了美人计,被一个神秘的女子所杀。

    这些谣言虽说有些离奇,却还算不上太过离谱,而那些更为荒诞不经的谣言,在冀州、豫州等地如潮水般陆续传播开来。

    这般情形直接导致无人能够确切知晓长安究竟发生了何种惊天动地的大事,人们仅仅知道董卓和刘协必定是出了了不得的大事。

    而在那个时候,由于是杨秋一方牢牢掌控了长安,所以昭国军队将城池紧紧把控起来,直接阻止当地人向外界传递任何消息。

    这种状态直接持续了一个月,各个城池都实施极为严格的管理,没有人可以自由通行。

    直到杨秋这边的人马彻底地掌控了关中之地后,杨秋这才下令让周边的城池恢复正常的生活秩序,允许人们自由出行、相互往来。

    至此,关中之地所发生的重大消息终于像是疾风一般传到了中原地区。

    那些世家大族通过各种消息渠道,在确认消息完全一致之后,他们这才彻底确定,这次的消息不再是那些虚无缥缈的谣言。

    原来,董卓确实死于刺杀,天子已经暴毙,皇宫起火,长安沦陷,昭国已然占据了关中之地……

    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无人不感到震惊。

    刘辩早已逝去,汉灵帝最后一个儿子,刘协虽然一直被董卓所控制,但众人讨伐董卓之时,对刘协的天子地位还是认可的。

    可谁能想到,那霍乱朝纲的董卓就这么突兀地死了,随后年幼的天子刘协也意外地命丧黄泉,这简直如同让大汉的天空轰然崩塌了下来!

    虽然,大家都知道刘协这个天子做得憋屈,跟傀儡差不多,但实际上,也只有刘协有资格坐在这个位置上,他是唯一的正统。

    然而现在,这个微妙的平衡被无情地打破了。

    汉灵帝最后一个儿子命归黄泉,长安还被昭国强势夺走,这简直如同亡国的预兆。

    当然,刘姓子孙还有很多,关东之地依旧处于汉朝的控制之下,可如今没有了名义上的天子,众人的心都乱成了一团麻。

    忠臣良将在得知这个惊人的消息时,悲痛欲绝地痛哭失声;野心家们则在暗地里偷偷思忖,是不是该赶紧扶持一位刘姓子孙登上皇位,从而让自己拥有从龙之功。

    而对刘姓宗室来说,震惊过后便是难以抑制的窃喜,他们心中暗自盘算,是不是该轮到自己这位刘姓子孙登基称帝了呢?

    对于关东联军而言,这个消息也让他们陷入了极度的懵逼之中。

    他们讨伐董卓还未取得成功,甚至联军都快要名存实亡了,结果董卓却自己提前一命呜呼。那他们现在究竟该何去何从呢?

    各个诸侯下面的谋臣们都慌了神,可随即又激动得不能自已。好机会呀!混乱之时,恰恰是最容易攫取巨大利益的时候。

    所以各大诸侯的谋臣纷纷跑到自家主公那里献策,热烈地讨论着接下来拥立谁比较合适?

    这个时候,只要有一个响亮的旗号打出来,谁能够安定天下人心,谁能够笼络更多的人,谁就能够登顶天下权力之巅,成为霍光那样的人物。

    没错,关东之地的各大诸侯可不敢这个时候自立为天子。

    刘协是死了,但刘姓子孙还有很多,天下人不会同意他们自立为天子,至少现在得立一个傀儡天子。

    再说,关东诸侯一直自诩为汉室忠臣。哪怕是野心勃勃的袁术,这家伙现在都不敢公然宣称要当天子。

    因此,豫州冀州兖州青州等地的士族简直疯狂了起来,他们秘密联络着自己的势力,暗地里面交换利益,都想在这次权力的洗牌当中获得一席之位。

    至于什么扬州,荆州,益州等地,抱歉,太远了,中原世家大族没把他们放在眼里,偏远地区没资格参与到权力的洗牌。

    只要能把中原地区这群人解决好,那就相当于能号令关东这一块地区了。

    所以关东联军的几大诸侯直接撤回了自己的大本营,这种时候还讨什么董?

    赶紧拉拢更多的人,让自己实力暴涨起来,先在这一轮权力洗牌当中占据主导地位,以后再说为天子报仇!

    在这种暗流涌动之中,正好在荀彧家做客的郭嘉在大惊失色之后,他看着正在给自己倒酒的荀彧,郭嘉劝说了起来。

    “文若,你这般未免显得太过悲愤了。

    此等事情虽出乎意料,但仔细思忖,确实是那位昭王所能做出之事。她向来不走寻常路,行事大胆且疯狂。

    此次更是直接釜底抽薪,断绝了汉室正统。

    未来关东士族必定会陷入内乱之中,恐怕再过一月,关东之地将会出现数位刘姓天子。”

    刘协、刘辩皆已去世,接下来刘姓之中谁当天子,其实很多人都有资格。

    所以在这个时候,野心家都会推许自己选中的人做天子,进而给自己加官进爵。

    或许豫州的士族会联合起来推举一位天子,冀州的士族也推举一位,青州、兖州、徐州再推选一位。

    最后的结果是,大家都不服气对方推举的天子,然后陷入内乱争斗之中,彼此消耗实力。

    当然还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关东联军将兵力联合起来,用强大的军事威慑力共同推选出一位新的天子,从而让关东士族联合起来。

    但这种事情是不可能的。

    因为过去这一年,这群关东诸侯已经互生龃龉,联盟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了,大家谁都不服气谁,刘协的死亡只是加快了这群人分崩离析。

    “奉孝,昭王不只是要断绝汉室正统,更是要绝了关东士族的未来。未来若关西士族团结起来,关东士族再无出路……”

    荀彧这番话说完,他端起手中的那杯酒直接一饮而尽。

    大多数时候,荀彧都不会这样喝酒,对他来说,喝酒是享受,而此刻喝酒却真的是借酒消愁。

    这一刻,郭嘉才听明白了荀彧悲愤的缘由。

    天子刘协过世确实会让荀彧震惊伤心,关东之地陷入内乱之中,也会让荀彧忧愁,但这都不是打垮荀彧的原因。

    真正让荀彧现在愁苦的是,昭国占据长安之后,已经有了席卷天下的能力,若未来若真的是昭国问鼎天下。

    不只是关东士族会遭受打压,难以在朝堂占据高位,关东士族所坚持的家学,所认同的治国之道,这些全部都会被摒弃。

    这是掘了关东士族的根基。

    朝堂一时之间遭受打压失去权势,其实对于士族来说,这都不是致命的。

    因为只要手中的书籍还在,哪怕换了新的王朝,未来其实都可以东山再起。

    可是荀彧去过昭国,他知道昭国的治国之道和关东这边认同的道完全不一样。

    更何况昭国各种杂学兴起,荀彧可以肯定,未来昭国选取人才的方式,肯定不会跟各大家族的家学有关系。

    这就像现代高考,关西的人天天已经在考数理化了,关东的人还只学语文,那未来关东之人哪里还能有出路。

    “文若……嘉在昭国待了一个多月,见识了昭国诸多新兴之事。其实我也不知昭国这条路是否正确,但至少昭国的普通民众能够不用遭受战乱之苦,能够吃饱穿暖,能够不用缴纳那样多的苛捐杂税。

    若是昭王能用这种治理方法统治天下,能够让天下安稳太平,这只能证明我们关东士族的路是错的。

    我知道文若你从小就有兼济天下的志向,我也知道文若你有能力。但若是天命如此,昭国之道能让这天下更好,我们关东士族还是认输吧……”

    郭嘉明白荀彧心中的遗憾,每个人都有自己坚信的道,但此刻荀彧坚信的道好像已经快要被现实给击垮。

    “更可况,友若兄已然在昭国占据高位,听说公达现今也已在昭国。你们荀氏家族完全无需担忧未来出路,关东士族虽会受到打压,但荀氏理应不会。

    我从昭国离开之前,听闻已有一些荀氏族人去昭国投奔友若兄了。毕竟中原这边战乱繁多,所以文若你完全不必担忧家族未来出路。”

    这番安慰并没有让荀彧的心情彻底好起来。

    “兄长从小想法便与众不同,他是真正认同昭国的治国之道。至于公达,从前我也不清楚公达心中所想,但如今我倒是能猜到了。

    因为公达已然在昭国担任了一个重要的位置,昭国成立了司法院,公达专门在昭国修订律法。我以前倒没看出来,公达竟然偏向法家。

    奉孝,荀氏家族的未来确实无需操心,我只是不知我现在还能选择支持谁了。

    听说袁本初那边已经在秘密谋划夺取冀州,恐怕接下来会选择拥立一位刘姓天子,其他人估计也会采取差不多的手段。

    这些手段实在是毫无新意,让人失望。”

    荀家现在已经有两个人在昭国了,无论如何,中原这边肯定要派出自家子弟出仕,在关东这边稳固根基,保护族人。

    而荀彧是家族里面看好的人才,所以荀彧是一定要留在中原这边出仕的,原本看好的人是袁绍,荀彧甚至已经住在了渤海郡。

    可是现在刘协死亡,冀州这地暗流涌动,袁绍采取的方法实在是没有什么新意,让荀彧实在是有些失望。

    因为他想看到的是,在这样混乱的时候,有一位人能够力挽狂澜,做出挽救天下的举动,偏偏他现在看不出任何人有这种能力。

    辅佐一个自己觉得没有前途的主公,荀彧是真的不太乐意。

    郭嘉听出了荀彧的潜台词,言下之意就是说关东之地现在没有哪个英雄让他看得上,这让郭嘉忍不住笑出了声。

    “天下楷模袁本初你都瞧不上,文若,你……可真是……”

    “难道奉孝打算去投奔袁本初?”

    郭嘉也笑着摇头,两个人相视一笑,都明白了彼此心中所想。

    但接下来,郭嘉说出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文若,嘉没有家族束缚,所以我打算去长安了。”

    此言一出,荀彧的表情严肃了起来。

    “奉孝难道已经认定昭国是最后赢家,这天下胜负还未分出来吧。”

    虽然荀彧已经对关东这地儿的诸侯丧失了信心,但如今昭国只是有了席卷天下的希望,距离真正问鼎天下还远得很。

    奉孝为何会做出这种抉择?

    “文若,如果那位昭王接下来在长安能够不死于刺杀之中,并且还真的将关中彻底掌控起来,那么未来希望真的会很大。

    嘉现在过去只是想看一看长安到底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位昭王打算如何处理关中那群士族。

    要知道,当初那位昭王可是用杀戮的手段解决并州隐患的,嘉想知道昭王这一次会做出什么出人意料的举动。”

    郭嘉还不至于现在就认定,昭国未来会成为最后赢家。

    他只是确定,接下来关东这片土地上会发生各种战乱,众人会深陷于内斗之中。

    然后实力弱的那批人淘汰,直到决胜出实力最强大的几个人,接着再互相吞并,而这件事情可能会持续好几年。

    这样的局面郭嘉只觉得无趣,倒不如前往长安,瞧一瞧昭国将会给长安带来怎样的变化。

    而此刻的杨秋却并没有在长安。

    在彻底控制了关中等地之后,昭国的军队直接控制了各大关隘,于是杨秋就赶回了马邑县,然后处理一件重要的事情。

    在今年秋季的考试之中,蔡文姬以第一名的成绩成为了史上第一个女状元。

    这个女状元的分量很高,因为考试里面的明算科明经科明法科等,蔡文姬都名列第一名,再加上其他科目,成为了文举名副其实的状元。

    而蔡文姬之前已经在荀谌的帮助下成立了监察司,所以这状元到手之后。

    蔡文姬处理的第一个大案子,那就是杨氏宗亲走私贩卖马匹之事。

    如今一切准备就绪,但蔡文姬的资历不足以让杨氏宗亲的人心服口服,同意让一个新出来的女官处理这么大的案子。

    所以杨秋一定要亲自到来给蔡文姬撑腰。

    当然,杨秋这次回来还有其他事情要处理,只是这件事情大概会成为她回来处理的最先要务。

    让杨秋没想到的是,这才刚刚到家,最先来的人不是她的各大心腹报告政务,而是蔡邕怒气冲冲地过来了。

    “蔡公怒气冲冲地过来,可是有什么招待不周?”

    蔡邕无语的看着这位昭王,长安的事情他就不说了,成王败寇,他也没资格说啥,政治斗争从来都是这么惨烈。

    可是他的女儿是不是被利用得太惨了,本来他看着文姬考上了女状元,蔡邕还觉得挺激动。

    反正天下都已经大乱了,若是女儿能够在昭国一展宏图,蔡邕倒也没有那么死板,他当然希望自己女儿未来能够做出一番大事业。

    可是这位昭王让他女儿干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抓捕杨氏宗亲,这不是把他女儿往火坑上推吗?

    “大王,你让文姬去做的事情实在太过危险。你们杨氏宗族内部有斗争,关起门来处理不好吗?何必要闹得如此之大……”

    蔡邕抱怨了一大堆话语,主题就是这种家族内部事务,让他女儿掺和干什么?那不是彻底得罪了昭国的皇室宗亲。

    杨秋这才明白蔡邕到来的意图,她笑着说了这样一段话。

    “蔡公,这件事情容我稍后解释。

    我更想问的是,如今昭国已占据长安,未来几年我会派大量的人修整长安,以后昭国更是会定都长安。

    所以长安的城池规模也会扩大几倍,基本全部都要重新修建。

    但设计规划长安这件事情,我还没有选好人,蔡公愿不愿意加入?”

    此言一出,蔡邕睁大了眼睛,让他现在参与权势斗争,他确实没兴趣,蔡邕只想专心治学修史。

    可若是规划修建一个崭新的长安,蔡邕的心瞬间被挑动了。

    “大王是不是在故意转移话题,想要以此来作为交换,让我同意文姬继续做这件事情?”

    那真的是想多了。

    杨秋只是觉得蔡邕是个全才,艺术审美又很好,所以哪怕不能参与全部的长安修建规划,但也能参与一下设计。

    不过此时看着蔡公这样怒气冲冲的样子,杨秋忍不住笑着说了这样一句话。

    第143章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蔡公觉得这首诗如何?”

    汉朝已经有七言诗了,但非常少,这时候的汉朝流行的是五言诗。

    蔡邕听完这首诗就莫名感受到了诗词当中透露出来的凌厉杀气,恰好诗词写到了长安,而最近昭国攻破长安时间又正好是是九月。

    难道这是在描绘这是攻打长安的行动,但是仔细一回想诗词里面的内容,似乎又不太对。

    “大王,《西京杂记》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四民月令》有记载,九月九日可采菊花。

    此诗言九月八,所以应是指菊花盛开之时,但我又觉得这首诗并非描述菊花盛开之景,反倒有一种凛冽的杀气扑面而来。这是大王所做之诗吗?”

    杨秋摇头,原本她是没想到这首诗的,只是蔡邕提到了蔡文姬的事情,这让她突然就想到了黄巢的故事。

    “是一个叫做黄巢的人所做此诗。蔡公若好奇这首诗背后的故事,不妨坐下来慢慢聊,这是一个很有趣的故事……”

    杨秋没有讲具体的唐朝背景,只是讲有个叫黄巢的人屡次考试不中,没办法进入朝堂做官,所以他选择了另外一种方法。

    “攻打到长安,其实比考进长安要容易得多,所以黄巢选择了用这样一种方法。

    蔡公看到朝堂危险,到处尔虞我诈、波云诡谲,遂想让身边的人都能远离危险,希望文姬能够去担任一个清闲安全的官职。

    然于某些人而言,他们穷其一生,亦难获官身。蔡公所视危险之地,实有大把人甘愿前往担任。

    我并未强迫文姬做此事,只是予她一个选择之机。此起点,乃许多人毕生难及之所。

    蔡公,文姬心中自有抱负,也有野心。既然已经步入官场,便不可指望朝堂永为安宁之地。

    即便让文姬去他处为官,蔡公以为便无危险?至少在接下来这一两年内,恐怕我身边诸多之人皆会遭遇刺杀。

    长安之事,天下人皆有揣测。未来报复之人必众,而我的心腹之人皆将面临更为凶险之境。

    若蔡公容不得一丝危险存在,那让文姬直接不出仕为官,其实才是安全之策。”

    这世上可没有只享受好处而不承担危险的的事情。

    蔡文姬的起点是非常高,但面临的危险也比其他人大多了,因为监察司未来就是刺探百官秘密的地方。

    这种地方肯定不会受到官吏的欢迎,要万一做的事情牵扯利益太大,那更是可能遭受各种报复刺杀。

    而蔡文姬依然选择了这一个机会,那是因为她也想掌握权力。

    若是错过这次机会,未来昭国的有才之人越来越多,那时候就可能要从乡间小吏做起,熬个十几二十年才有可能步入朝堂中心。

    蔡文姬很清楚这一个机会来之不易,所以她早就已经做好了承受风险的准备。

    因此,当杨秋把这段话以及黄巢的故事说完之后,蔡邕似乎也理解了女儿的执着。

    他本来就是知道女儿那边劝说不成,这才来杨秋这边抱怨。

    而现在,蔡邕被劝服了。

    若是只图安稳,那又何必步入官场?

    他女儿的志向如此远大,他不过只是因为年纪大了,犯了年纪大的人通病,只求安稳,

    “请大王见谅,吾今日实乃冲动之举,此事文姬并不知晓,乃吾自作主张。

    忆吾年轻之时,亦是不顾危险,向天子进谏,后流放至并州,方收徒孟举与文远。

    人人皆有年少之时,文姬尚年轻,吾又怎能限制其未来?

    岂能让她在历经千辛万苦之后,竟因父亲那可笑之求,而毁了其原本光明未来?是吾错矣。”

    蔡邕这样的人,原本就在情感上比较随性,杨秋倒也没多计较,而是笑着问起了最初的问题。

    “那么蔡公可还愿意考虑参与修建规划长安?吾欲修建一座崭新长安,比马邑县要大许多许多。

    一座都城建设需考虑方方面面,蔡公愿意加入否?吾保证,长安修建好之后,我会修建专门的文史馆,以供蔡公修史。

    这大汉几百年历史,还是应由你们这些当代之人好好记录下来,传承后世。”

    蔡邕一开始就心动了,现在就更没有任何意见,不过他心中还是有个槽点忍不住想要说出来。

    “大王,昭国虽已占据长安,控制关中之地,但实则天下大半土地依然是汉室天下,大汉还没有亡呢。”

    “迟早的事,未来历史记载,自今年始,亦会是一个分水岭……”

    蔡邕也算是被堵得没话说了。

    离开之前,他忍不住问了一下黄巢到底是谁?

    历史上好像没有这个的人物啊,更何况通过考试才能做官这种事情,似乎主要是昭国在实行啊?

    “庄周梦蝶,于梦中竟瞧见了此人一生。”

    这个答案蔡邕信了。

    毕竟在汉朝这个时候,神神鬼鬼的事情还是比较流行的,而且这个时候还有很多方士和阴阳家,这些人就喜欢预测未来,宣传一些神神叨叨的说法。

    反正在这个时代,你要说你有什么神通,人家绝对不会认为你有病,而是会认真探讨一下这门学问。

    杨秋只是假借了一下庄周梦蝶,没想到很快真的有一个修道之人来拜访,此人名叫左慈,说有极其重要的事情要禀告于她。

    “将此人直接关起,勿听其言,任何人皆不许接近,每日派人送完饭即可。

    待我处理完手头之事,再召他过来。”

    按照记载,此人在历史上记载了许多神通事迹,那估计就是一个骗术大师。

    杨秋现在没时间处理此人,只能先把人关起来之后再说。

    至于杨秋为什么没时间处置左慈,自然是因为要处理家族内部事务。

    昭国成立之后,杨秋让自己二叔杨南成为了宗正。

    发生了这种事情,上上下下都有责任,所以杨秋将家族所有人都喊到了祖庙这里祭祀。

    按照礼记,天子立七庙,诸侯立五庙,杨秋现在只是称王,当初讨论的结果就是按照诸侯的礼制来修建祖庙。

    所以这座祖庙祭祀的是五祖。

    在杨秋回来的这十天之内,蔡文姬已经陆陆续续的将参与之人都抓捕了进来。

    毕竟这上上下下的环节,不可能只是杨氏宗族里面的人参与,其中还有诸多官吏一同参与其中。

    而被抓捕的人自然也在这十天之内,陆陆续续将这个上下流通的环节交代了出来。

    这里面包括各种账本,包括参与的人数,交易的对象,上下打通的环节,基本都已经交代清楚。

    所以罪魁祸首,为这件事情做保护伞的人,也已经交代了出来。

    此人就是杨秋的从伯,杨文。

    他是杨氏宗族现在辈分最大的人,现在已经快要接近六十岁了。

    当初杨秋造反,不想连累家族里面的人,所以就把当时宗族里面的人都带走了,也没有管他们愿不愿意。

    后来等她发达了之后,杨秋自然也对这些人给予了各种帮扶。

    她连自己看好的大臣都送房送车,所以新修建的城池自然也给宗族里面的人都有住处。

    有才能的人自然也会安排到各个地方担任官吏,年轻的孩子们则全部送到了学堂里面读书。

    数年过去,随着昭国的土地占据得越来越大,手中的权势越来越多,昭国也越来越富裕,巴结宗族里面的人自然越来越多。

    杨秋都不想算有多少人给这些人送礼物,因为这种事情拦也拦不住。

    按照汉朝的文化,朋友和官吏走的时候还要准备好程仪,也就是要准备好财物送人。

    所以你要说阻止大家收礼,这个时代是不可能的。

    因此,随着杨秋的权势越来越大,族人们是真的鸡犬飞天了,没有能力也能在家吃喝享乐。

    杨秋在这个过程之中,也每年警告过宗主内部,不许做违法乱纪之事,但这世上总是有人贪心不足蛇吞象的。

    杨秋的这位从伯仗着自己辈分最大,年纪最大,就觉得杨秋不敢对他做什么了。

    所以秘密联合了一位走私商人贩卖战马,而她从伯杨文就仗着自己的身份伙同了一堆官吏上下打通关节。

    哪怕最近成立的监察司已经开始运营,还抓捕了诸多官吏,但是杨文依然不惧怕。

    因为他自认为自己身份贵重,就算要处理这件事情,杨秋也应该维护家族面子,表现出尊老的风气,不敢对他做什么。

    毕竟他都年纪这么大了,这年头一个小辈伤害羞辱一个年纪大的长辈,那实在是严重的不孝,大逆不道。

    所以杨文这位老人仗着辈分大有恃无恐,并且把罪名都推在了杨氏宗族另一个小辈身上。

    此人名叫杨弓,和杨秋的关系已经要数到曾祖父那辈了,是后来投奔过来的族人。

    因为在算账上面颇有天分,在学堂学习一两年之后,最后就安插在了战马司里面担任官职。

    所以明面上,似乎就是这位杨弓主导了这次贩卖战马之事,而杨弓也已经被抓起来了,杨文现在正在跟着其他杨氏族人一起祭祀。

    今日,所有人都穿着祭祀的服装,杨秋在这个时候也不会随性穿衣,而是穿上了最正规的祭衣在这里祭祀。

    第一梯队的人当然是杨秋自己,她带领着所有宗族的人在这里祭祀,其中她的父母和妹妹就在她身后,这是嫡系之人。

    而第二梯队自然就是杨氏宗族的成员了,按照身份血缘关系辈分关系排列,越靠前血缘关系越近。

    至于第三梯队,那就是杨秋的几个心腹大臣了,昭国已经建立,这种祭祀自然不再只是宗族内部之事,算是国家大事,大臣当然要参与。

    只是,这一次的祭祀不是往年以来的固定时间,而是一次突然安排,所以此刻许多人都在心中忐忑。

    大家基本都想到了最近抓捕的官员以及被抓捕的杨弓,明明是杨氏族人,但似乎大王也允许监察司的人处置宗族之人。

    所有人都意识到,今天不会是一场简单的祭祀。

    “祭……”

    “献……”

    整个祭祀的流程,杨秋没有在这中间搞事儿,而是完成了整个环节。

    等到祭祀的物品都开始放好之后,整个流程才差不多结束。

    “承祖宗之德,吾杨氏方得今日腾跃而起,过往数年,吾自认对族人关怀备至,未有一刻懈怠。

    家族长辈、年老之人,吾皆时刻悉心看顾,绝无丝毫疏忽。年幼失孤者,吾亦安排专人精心照料,务使其生活无忧。

    吾深知,过去之路,众人皆历经艰难险阻,诸多不易。为此,吾特立学堂,唯愿下一辈年轻后生皆能成才,以壮大吾杨氏家族。

    过去数年,宗族内部竟然有人私自贩卖战马。吾本欲令人速速擒拿那罪大恶极之徒,然竟有人视之为小事。

    岂不知,此等之人,实乃最为奸猾之辈。些许贪污,看似轻微,实则勾连外国,妄图动摇昭国根基,欲使吾全族之人陷入倾覆灭绝之境。

    此等罪行,天理难容!罪无可赦!”

    此话说完,一群人吓得瞬间跪在了地上,杨秋却直接看向了一个人。

    “杨潇,上前来”

    第144章

    杨潇是一个十岁的女孩子,她也是是杨弓的女儿。

    杨弓被抓进去了,他的家眷并没有受到影响,至少明面上还并没有惩罚,所以就连今天的祭祀都参加了。

    而杨秋之所以让这个女孩子上前来,那是因为对方在这次搜寻证据的过程当中发挥了作用。

    杨潇大义灭亲,亲自将她父亲藏匿的诸多账本找了出来,最后交到了监察司蔡文姬这里。

    而杨潇之所以这么做,当然不是因为什么家国大义,十岁的女孩子暂时眼界还没那么广。

    她之所以做这件事情,只是因为她的父亲杨弓投奔到了杨氏宗族之后,就开始嫌弃了糟糠妻。

    按照杨潇的说法,她怀疑自己母亲是被毒死的,就为了娶一个身份更高贵,家族更富裕的女子。

    所以她告密是为了给自己母亲报仇。

    知道这件事情的原委之后,杨秋还对蔡文姬说过,监察司未来可以从女眷那里做突破,吸纳一些后宅妇人成为监察司外围探听消息之人,效果应该会不错。

    眼下,杨秋当然不是要审理这桩后宅官司,她要做的事情,是杀人诛心。

    “杨潇,此刻你跪于祖宗灵位之前,当着众人之面,告诉大家,你的父亲究竟错了没有?”

    众人看着这个十岁的女郎,有点没明白杨秋要做什么,莫非是要针对杨弓的家眷?

    “潇深知父亲已然犯下滔天大罪。于我而言,唯一可为之事便是将父亲所犯之罪悉数揭露。

    即便因此背负不孝骂名,我亦甘愿承担此后果。只因如此,方能保我杨氏根基不被父亲之罪所毁。”

    此言一出,后面的人一片哗然。

    尤其是宗族内部之人都震惊了,因为杨潇坦承了这事儿是自己干的,众人这才注意到,这孩子一张脸竟然如此坚毅。

    “很好,我希望诸位都能有这个觉悟!”

    当着众人的面,杨秋在祖宗灵位面前开口了。

    “今日在祖宗灵位面前,我也想让祖宗亲眼见证,我是如何处置家族乱贼。

    杨弓此人,贪污受贿,私自贩卖战马,勾连外国,妄图撼动我昭国根基。此事已然查清,证据确凿无疑,而提供关键证据之人,正是杨潇。

    此女为了昭国未来,毅然大义灭亲,即便背负不孝之名,送其父入牢狱,也绝不愿贩卖战马之事继续荼毒国家。

    古往今来,忠孝难两全,吾深知此女承受了巨大苦痛。故而,念其大义灭亲之举,吾未牵连杨弓之家眷。

    吾今日在此保证,未来亦无人可指责杨弓家眷,他们仍可享受族人待遇。”

    话说到这里,一群人似乎松了一口气,但是下一秒,杨秋又转而怒斥了起来!

    “然,竟有人以为贩卖战马之事就此终结。

    杨弓虽已被抓捕,但某些人却藏在背后欺压小辈,倚老卖老,为虎作伥,仗着年岁大,行奸猾贪污之事,竟以为吾不敢处置。

    今日,杨潇之例摆在眼前,若有家眷主动告密,吾只诛首徒。现在,吾予众人一炷香时间,站在祖宗灵位之前。

    若此刻有人主动大义灭亲,吾可对家眷既往不咎。若依旧侥幸包庇家人,届时全家逐出宗族,所有待遇一概取消。

    尔等最好此刻想清楚,莫要挑战吾之耐心,否则,定当严惩不贷!”

    此话一出,众人露出了惊愕的神情。

    虽然杨秋没有指名道姓的说这个人是谁,但其实事情到了今天这一步,所有人都知道,杨弓背后的人到底是谁。

    那一瞬间,杨文整个人摇摇欲坠。

    他因为年纪大,平时享受了些许礼遇,很多时候都不用行大礼,当然,杨秋的父母在旁边也是不用行礼的。

    所以刚刚跪下的那批人中自然不包括几位年老之人。

    “东弟,你瞧瞧,如今这可是在祖宗灵位面前啊!究竟在闹些什么?如此这般,岂不是让外人看了我们家族的笑话?

    昭王,吾已年迈,今日你在此处大动干戈,搞这所谓的下马威,竟连我们这些老人都不放过针对,你就不怕遭天谴吗?

    你可莫要忘了,我们也曾为昭国立下汗马功劳,如今你却如此狠心,实在是让人心寒呐!”

    杨文先是把杨秋父亲喊出来让他赶紧阻止,接着又用一堆大道理来为自己辩护,显然是有些慌了。

    因为杨秋刚刚的例子摆明就是,让杨文的孩子们出来大义灭亲,她就放过杨文的家人,不然到时候一家人通通处置。

    “兄长,我至少明白不可连累孩子。我今日所享尊贵待遇,皆是秋儿赋予。兄长身为长辈,理应做好表率,为小辈指引正途。

    但今日兄长之举,实在令人大失所望。在这祖宗灵位之前,兄长你就不感到心虚吗?你就不觉得自己错了吗?”

    杨东平日里面很少发表意见,因为他知道自己不懂那些家国大事。

    所以平日里面哪怕有许多人在他耳边说一堆乱七八糟的话语,杨东通通充耳不闻,甚至拒绝让外人来拜访。

    但今日是家族内部之事,杨东知道自己要站在自己女儿身后,所以沉默寡言的他第一次对着族人们说出了斥责的话语!

    这一下子,众人都知道杨东这个老好人的性格今日不会出来阻止此事了,所以一旁的杨文几乎下意识的看向了自己身后的两个儿子。

    他祈祷着不会发生孩子们大义灭亲举报他的事情,但他又绝望得觉得,如果孩子们不大义灭亲举报他,是不是他们全家人就要落入悲惨的境地了。

    “好了!一炷香的时间已然过去了一小半,竟依旧无人上前来吗?

    那我只能在今日拿出证据,当着祖宗灵位以及诸位之面,亲自处理叛徒,清理门户……”

    此话刚刚说到一半,一直犹豫的杨文二子杨树突然冲上前来跪着开口了。

    “大王,关于私自贩卖战马之事,我要大义灭亲,举报父亲……”

    “既然是兄长你先举报,那么未来二叔的爵位就由你来继承。”

    杨秋这话才刚刚说完,杨文的长子杨光着急的冲上前来了。

    “大王,请等等,父亲虽然只私自贩卖了战马,其实最近还在秘密和一些人联合打算私卖武器……”

    此言一出,整个大堂都安静了下来。

    一群人吓得瑟瑟发抖不敢说话,杨秋看着这一场闹剧,她对着后面的蔡文姬开口了。

    “文姬,都听清楚了吗?把涉及的人全部都带下去,好好审讯清楚,一个都不许放过……”

    杨秋的这位从伯亲眼看着自己这两个儿子在众人面前举报自己,理智上他知道两个儿子这种做法是为了保住家族财富爵位。

    可是情感上被两个儿子这样举报针对,那种痛苦绝望愤怒的感觉灼烧着他的心,明明他做这么多事情就是为了让子孙后代富贵。

    但最后反而是自己看重的孩子要把他推向死路。

    杨文这才有些惊恐绝望的看向了那位高高在上的昭王,这位他从前看不上的家族女郎走上了今天这个地位。

    而今日对方所做的举动,就是在众人面前临时羞辱于他。

    这样杀人诛心的举动令杨文气得想要撞死在祖庙里面报复对方,杨秋却走上前冷声开口了。

    “从伯,如果你不老老实实交代出自己所做的事情,如果你突然就这么死在这里。

    我只能将所有的罪行归咎到两位堂兄上面了,从伯最好考虑清楚,接下来究竟要怎么做!”

    至此,处理家族内奸之事已经完成了一大半。

    蔡文姬带来的人将杨文一家人带下去之后,杨秋对着剩下的一群族人恢复了温和的表情。

    “今日,在祖宗灵位之前,我之所为,想必祖宗在天有灵,亦会觉得我做得对。

    此等家族叛徒,人人得而诛之。诸位最好想清楚自己的身份,你们身上的那一身富贵荣耀究竟是如何得来的。

    若以后还有人胆敢效仿,莫要以为还会如今日这般简单。我定当严惩不贷,绝不姑息。

    任何企图破坏家族根基之人,都将受到严厉的惩处。今日之事,当为警醒,望诸位好自为之。”

    一场祭祀,主要目的并不是将杨秋的从伯杨文抓捕起来,而是为了警醒剩下的人不要有样学样。

    人一旦富贵起来就容易飘,再加上已经富贵好几年了,如今又占据长安了,未来想要讨好他们的人多的是。

    不时时给这群人警醒一下,大概都不知道自己是谁了。

    处理完这件事情之后,杨秋回到自己的官邸,随即有好几个人跪在了杨秋的面前。

    这里面有杨秋的二叔杨南,他是宗正,家族里面出现这种事情,他一开始就没有禀报,不管是没查到,还是因为包庇,他都有责任。

    另外还有杨秋的三叔杨西,堂兄杨石。

    这三个都算是手握重权之人,再接着就是跪着的邓容,令狐邵。

    这两人跪在这里,当然也是因为失职。

    首先邓容作为丞相管理百官,出现了这样大的事情,邓容难辞其咎。

    而令狐邵管理的地方是雁门郡,贩卖战马以及各种走私,基本都是在雁门郡进行。

    而令狐邵作为雁门郡的太守,没有把自己治下的土地管理好,他当然也有责任。

    “盛嘉,我很失望。你身处丞相之位,却只想着和光同尘。你让众人只知享受做官的好处,却令他们忘却了身上的责任。

    你一味地追求你好我好大家好,谁都不得罪,难道你觉得如此便是统领百官之道吗?

    为官者当为百姓谋福祉,当为国家尽忠职守。你这般作为,如何对得起你丞相之位?如何对得起昭国百姓?

    今日之事,你当深刻反思。”

    此言一出,邓容的脸色满是羞愧,她当然是因为对方是杨氏族人,不好多说什么,但从一开始这种想法就错了。

    除此之外,坐上这个位置非议太大,所以邓容对待下属也太过宽容,以为这样就可以得到下面官吏的认同。

    杨秋也是最近发现了邓容这个毛病。

    “大王,臣知罪。”

    “既然知罪,可认罚?”

    “臣认罚!”

    既然如此,杨秋就直接废除了邓容的丞相之位。

    “很好,盛嘉,汝既已知罪。

    今日吾罢去汝丞相之位,命汝前往长安,负责长安规划之职,任建造司大匠之位。汝可愿意?”

    “臣愿意。”

    说完这句话,邓容行了一个大礼,然后接着解下了身上挂着的印绶。

    这个象征着丞相职位的紫绶,金质做出来的印章,代表着身份地位,从来都是配在身上印不离身的的印绶,此刻被邓容取了下来。

    这年头的官员,不管是大官还是小官,都要在身上将代表着自己官位的印绶佩戴出来。

    不同等级的官员,那是不同的材质,不同的颜色,以此来表明自己的身份地位。

    当然,这不只是装饰品,各种公章上都需要盖印,所以是印不离身的。

    一旦辞官又或者被罢免官职,这东西必须要回收,不然用印绶继续盖公文,那就乱套了。

    “孔叔,吾今予你一个将功赎罪的机会。

    汉中郡已有一些家族有意投靠我昭国。吾命你前往汉中郡,先行建立工坊制造竹纸。以此为契机,拉拢当地家族。

    同时,秘密联系益州之人,为我昭国未来南下之举助力。孔叔,你可愿担此重任?”

    按照昭国目前工坊的能力,想要让关中之地都用上纸张在公文上,其实还是有些吃力的。

    而汉中郡已经是秦岭以南,这里的气候温暖湿润,生长许多竹子,可以大量的建造竹纸。

    当初和李家胡家的合作,就有未来建立造纸坊的协议,而杨秋现在让令狐邵处理此事,一是为了完成这个合作,二是为了南下做准备。

    令狐邵自然明白了杨秋的意思,这是处罚也是机会,完成好了自然能将功赎罪。

    “臣愿意。”

    所以令狐邵的贬谪直接连官位都没有了,而是去负责商队和工坊的建立,反正明面上看,至少是受到了严重打压。

    解决完这件事情,杨秋让两人出去,这才跟自己二叔三叔还有杨石开会。

    最后,杨秋让年纪最轻的杨石担当了宗正,还是杨石的性格合适。

    而杨石现在二十多岁,也成家立业了,倒也不能算是毛头小子。

    把这一件大事儿做完,杨秋对着身后的两个女郎问了起来。

    “你们能猜到下一个丞相是谁吗?”

    站在杨秋身后的人一个是胡月,一个是杨潇,这两个她现在带在身边培养。

    等到年龄成长时机合适之后,再放出去做事儿。

    “回禀大王,月以为应当选一位关中出身之人委以重任。如此,方可安定关中之地百姓之心。”

    先开口说话的人是胡月。

    她已经在杨秋身边待了一个多月了,其实还不了解昭国被昭王信任的官吏有哪些,只能提出自己所能想到的见解。

    按照她短暂在后宫的经历,胡月觉得,朝堂似乎平衡很重要。

    如今占据关中之地,若没有关中之人占据高位,恐怕到时候叛乱的事情会很多。

    “杨潇,你的想法呢,不用在意自己是否会说错,大可直言。”

    杨潇只是这几年在学堂学过一些知识,其实她觉得自己的见解很浅薄。

    但是她知道自己被大王亲自带在身边,这样的机会非常难得,所以杨潇忐忑地开口了。

    “我听老师说过,光武帝重建大汉之后,废除了丞相之位,大王为何不趁此机会设立三公?”

    这话一说完,胡月都惊奇地看向了这个比自己小几岁的女郎,杨秋也是目露欣赏的看向了对方。

    这大概就是天赋吧,天生就懂得权力。

    十天之后,弘农郡这边。

    贾诩和李儒两个人都知道了自己被擢升的官位。

    贾诩被擢升为太尉,掌管军事,杨秋还让其便宜行事,摆明的就是让他赶紧解决西凉军,所以给了他这样一个官位。

    至于李儒,擢升为弘农郡太守,其目的当然是负责西凉军未来的交接。

    毕竟西凉军要撤退回来,肯定是要经过弘农郡的。

    贾诩看着自己的紫绶金印,再听着下属说前不久马邑县发生的事情。

    杨秋处理了杨氏宗族内部的叛徒,还抓捕了很多跟此案相关的官吏,可谓是搞出了一个大案出来,牵连之人数百。

    “文优兄,你拖拖拉拉至今,此刻是否该办事了?切莫再拖延,若再如此,这好不容易获得的官职恐将被贬谪。”

    到目前为止,两边都还在谈判,贾诩毕竟过去几年在昭国,所以谈判的主要负责人是李儒,他在西凉军里面的信誉度要高一点。

    而李儒这一阵子一直采取的是安抚政策,让西凉军战士不闹事儿,但是贾诩可不觉得这种方法是好办法。

    他也不觉得聪明绝顶的李儒会觉得,送好处能一直维持这种局面,不过是养大这些人的胃口而已。

    没错,这一阵子两边没闹事儿,那是因为昭国这边给西凉军提供了粮草。

    杨秋没有管他们怎么谈判,而是事先就准备了大量的粮草和金银珠宝。

    因为这种谈判,空投支票肯定是不可行的,至于他们怎么用粮草金银珠宝收买人心,这是贾诩和李儒决定的事情。

    “怎么,你觉得我在等?”

    李儒此话一说,贾诩直接笑了一声。

    “你以为我不知道,马邑县发生的事情跟你没关?”

    “罢了,文和你总是能看透我。

    君择臣,臣自然也择君。昭王确实诸多方面皆为出色,昭国自建立至今,一切也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繁荣兴盛之态。

    然而,一个君主,不能仅有赏而无罚,赏罚分明方为治国正道。文和你也深知关东那边糜烂至此的缘由。

    若昭国此刻便开始腐烂,不出数年,便会沦为与关东之地一般模样。我只是想看一看昭王的魄力究竟如何。

    如今,我已再无疑问,未来必定忠心耿耿效忠昭王。”

    此言一出,贾诩想到了最近谈判的那群西凉军首领。

    “所以接下来要做什么?我现在可是昭国太尉了,需要我怎么配合你。”

    “挑拨离间,自相残杀,该留的留,该走的走,文和难道不是很擅长?”

    这话瞬间让贾诩笑出了声,他主动给对方倒了一杯酒。

    “很好,文优兄这般模样方为我昭国忠臣。

    这群西凉军,其中有些人确实值得重用,而有些人,不妨将他们赶出去,给关东诸侯添些乱子。

    这可是紫绶金印,多亏了文优兄,我方能一步登天。”

    贾诩是真的没想到自己一下子被擢升到了这么高的官职,但眼下他也明白了昭王的意思。

    这是给西凉军还有关中之地的人一个信号,加入昭国都可以受到重用。

    第145章

    “将军,那李儒又派人送来了一万金过来,说只要你杀了董越,之后去昭国就能被封为万户侯。

    最近这一个月,昭国已经没有给我们送粮草了,我估计这次要是再不答应,两边就要兵戎相见了,将军是怎么想的?”

    说话的人是牛辅身边的一个幕僚。

    董卓死了之后,西凉军集团的核心就落在了牛辅和董越身上。

    这两人一个是董卓的女婿,一个是董卓的族人,两个人名正言顺的继承了董卓的政治遗产,目前西凉军都在指望这两个人作出决定。

    但实际上一山不容二虎,这两人都没办法碾压对方,所以具体听谁的,下面的人也在纳闷。

    当然,由于这两人的实力没有董卓的威望,所以其实也有些人不想听他们俩的决定。

    “粮草都没有,这怎么打仗?我们这几万人的军队,过去这几个月,都要靠昭国提供粮草,看来他们已经没有耐心了。

    算了,这么多金银珠宝也够下辈子用了,回去之后无非是被解兵权而已,这昭国肯定不会再重用我们西凉人,但有这些钱也可以富贵一生。”

    牛辅被李儒不断送来的金银珠宝诱惑了,实在是太多太多的钱了,再打十年的仗感觉都不能挣这么多的钱。

    之前他看出来了谈判有余地,所以一直没答应投降,现在既然对方已经没有耐心,那就借坡下驴。

    听此言论,旁边刚刚说话的幕僚立即恭维了起来。

    “主公英明。”

    然而这话刚刚说完,突然有另一位幕僚着急的冲了过来,脸色满是惊慌失措。

    “主公,大事不妙!那昭国一直欺瞒于我们。属下刚刚获悉最新消息,那昭国早已派人将董公族人悉数屠杀。

    如今我们若投降,定是踏入陷阱,必然会被他们残忍杀害……”

    此言一出,牛辅脸色大变。

    他立即问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对方说自己有准确的消息从长安传来。

    这昭国分明打算将他们西凉军全部屠杀,目前给出的所有东西不过是让他们放下戒心而已!

    “李儒欺我、辱我。如今我们处境艰难,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切不可踏入他们的陷阱。

    往西撤退已然无望,若要寻得粮草,还是往南而去最为妥当,南阳富裕,或可一试……”

    着急的牛辅立即将自己的亲信召集了过来,打算往南边跑,这里面包括李傕郭汜等人。

    这样的动静很快被秘密关注的另一拨人察觉到了,董越的幕僚着急地过来禀报消息。

    “将军,他们这是要动手了。将军若再不做准备,我们都将被他们置于死地。

    此前我们便秘密查探得知,那昭国妄图借刀杀人,欲让牛将军杀了我们。将军,切不可犹豫啊……”

    当天晚上,开完会还没有逃走的牛辅一行人直接被董越这边派来的军队袭击,双方在当晚火拼,两败俱伤。

    牛辅身死,李傕郭汜带着剩下的人南逃。

    而董越死在了自己人手里面,两边之前收了贿赂的幕僚立即逃到了弘农郡。

    至此,西凉军身边已经没有谁和董卓有血缘姻亲关系了,其他人都只属于曾经董卓的下属,没有任何人有能力号召整个西凉军。

    接着,胡轸带着自己身边的几千人往东跑了,因为他觉得留下来太危险。

    看看牛辅和董越的下场,胡轸觉得自己肯定玩不过李儒和贾诩这两个人。

    此时已经快要到这一年的年底了,冬日的严寒让军队并不想作战,李儒和贾诩两个人待在最新修建的屋舍里面,坐在暖炕上面下棋。

    “过去几年,长安石炭短缺,冬日里欲求些许温暖,甚是艰难。

    此番加入昭国,屋舍得以修建,火炕也有了。果然,还是文和你过去几年的日子更为享受啊……”

    旁边的泥火炉上温着热酒,贾诩喝了一口热酒笑出了声。

    “关东之地的人在过去这些年里一直觉得我们这里贫瘠苦寒,竟认为关中之地可以舍弃。

    然而恐怕再过几年,形势将会颠倒。

    那时我昭国富裕兴盛,而他们却只能吃着贫瘠乏味的食物,住着寒冷的房屋。

    到时候,便轮到我们让他们高攀不起了。”

    这番话让李儒想到了最近关东之地的闹剧。

    “豫州当地的士族与陈王联手,欲推举陈王为天子。

    奈何冀州士族另有盘算,他们将韩馥驱逐,让袁绍入主冀州,如今竟选了一个十岁孩童当天子,丝毫不掩饰自己的野心。

    兖州虽未推举天子,却完全团结在宗室刘岱周围,既不支持豫州,也不支持冀州。

    青州、徐州团结一处,站出来声称要支持刘虞继位,可刘虞现被囚于长安,显然他们谁也不支持。

    荆州刘表、益州刘焉态度不明,袁术盘踞扬州欲自立。

    这天下可真是热闹非凡,我们倒是能够看许久的好戏……”

    李儒的这番话让贾诩想到了长安监狱里面关着的一大堆人。

    这里面不只是刘虞之类的刘氏宗亲,还包括当时效忠于汉室的杨彪,黄琬,王允,种劭,马日磾等人。

    杨秋并没有把这群人杀了,也没有派人去劝降,而是直接就这么关着。

    毕竟杀了可能会引起天下群情共愤,放了也不太合适,所以目前的解决办法就是关着,直到有利益价值了再进行交换。

    “段煨与徐荣倒是意志坚定,派去的挑拨之人皆无法使其分心。

    文优兄,西凉军总不能全部被打压。此次让我去见他们一面,年底之前,至少要将此事解决妥当……”

    新的一年到来,关东之地的人还在为谁做天子争吵,杨秋这边已经封了徐荣为安东将军,段煨为安西将军,张济则是安北将军,而留在昭国的西凉军开始打散整编。

    而杨秋在过完年之后,她终于想起了一个被自己遗忘了很久的人,左慈,左元放。

    正事儿都忙完了,马上就要去长安看看最新情况,难得有闲暇的时间,杨秋就让人把这个关了几个月的左慈带了过来。

    被关了几个月的左慈,以为自己这辈子都可能要见不到天日了。

    虽然有下人每天送吃喝,但几个月的时间被被关着,没有人和自己交谈,不管说什么话都没人搭理,仿佛世界上没其他人存在,那种感觉真的是快要将人逼疯。

    要不是自己修炼多年,养出了一身好气度,左慈差点以为自己坚持不下来,如今终于被带出来了,这位大王终于愿意放过他一马了吗?

    他真的知道错了。

    原以为可以过来骗骗这位年轻的昭王,用一些神迹骗术的方式为自己谋求一生荣华富贵。

    没想到这位昭王见都不见他,甚至还不允许下人和他交谈,让他都没办法蛊惑人。

    失策啊失策。

    “见过昭王。”

    被带到一处宽阔的大堂里面之后,左慈小心翼翼的看了一眼坐在首位之上的人,瞬间意识到这就是那位年纪轻轻争夺天下的昭王,果然一副贵人长相。

    “左仙人请见谅。过去数月,昭国诸事繁忙,竟忘了仙人已然到达,实乃招待不周。不知仙人来到昭国,可是有何事?”

    这番客气的言论吓得左慈直接跪在了地上,把自己关了几个月了,现在这么客气,不会是鸿门宴吧?

    “大王,贫道有罪。那时贫道以为大王年轻,竟妄图以些许骗术诓骗大王,言昭国有大凶之兆,需我等化解。

    然而大王英明神武,贫道一见大王便知大王乃上天眷顾的天命之人。

    我等实在惭愧,贫道这般浅薄之人差点儿犯下大错……”

    这么快就承认错误了,杨秋本来是想要试探一下对方的,结果这招数还没使出来,这家伙就主动承认了。

    “左仙人当初为什么要来昭国?”

    这番询问让左慈尴尬地笑了一下,这不是因为昭国依然修建道观,依然有太平道,在昭国乡里之间传道,他这才以为这位昭王相信道教的事情。

    不过那时候,左慈也没有打算千里迢迢跑到北边这个苦寒的地方来。

    直到昭国占据长安,左慈才觉得自己应该在昭国来展示一下了,这昭国既然已经有了争雄天下的能力,他当然希望在昭王面前表现一下自己。

    毕竟他们道教也是讲内部派系的,若不依附于政权支持,到时候也很有可能泯灭于世间。

    只是他们这些道士行走江湖,习惯用一些常见骗术来蛊惑人,没想到这位昭王根本不吃那一套。

    他千辛万苦过来,结果人家搭都不搭理,直接给他关了几个月,差点把他逼得精神不正常。

    听完左慈略带尴尬的解释,杨秋忍不住笑出了声。

    她早就知道占据长安之后投靠的人将会变得很多,过去这几个月,杨秋手底下的文臣武将们都迎来了很多亲朋故旧来打听消息,最后也有一些人选择投靠。

    杨秋给下面的文臣武将们下达了指示,让这些人通过正规的渠道考试,想做官都通通先去考试一番。

    于是雁门郡这里私人学堂都开了很多个,因为昭国的考试内容和关东之地差距太大,考试内容有很多杂学,所以这种私学就是专门给这些人补习的。

    这种事情杨秋不会管,每个人都有亲朋故旧,都有些人想通过裙带关系在官场上谋求一个好位置。

    但是这条路杨秋已经堵了,都得通通先去考试。

    好在杨秋这里每年各式各样的考试挺多,因为有很多小吏随时都需要人,再加上又扩大了地盘,所以官吏的位置一直是有空缺的。

    如今只要学习好并且考试成功,这就能有正规的资格踏进官场。

    当然会有些人不习惯,但是杨秋让杨氏族人还有张氏族人一样都得参加考试之后才能进入官场,这就让他们心里有意见,最后也没能力反对了。

    所以过去这几个月,投靠的人虽然多,但是没几个人有名气,而有资格亲自到杨秋面前毛遂自荐的人,左慈是第一个,并且还是一个神棍。

    这就让杨秋莫名觉得有点意思,发达之后,果然还是这群道士最有眼光吗。

    “左仙人,莫非君来之前未曾看过最新的《太平经》?”

    这话让左慈直接摇头,《太平经》他早就看过了,听昭王的意思,难道还有新的?

    杨秋直接让人去把一本最新印刷出的《太平经》拿了过来。

    “左仙人不妨看完这本书之后再来找我。

    其实有些事情,我挺看好仙人的。仙人出生于南方,未来有些事情若是仙人愿意去做,我倒是愿意解决一下君目前的困境……”

    第146章

    杨秋很有耐心,她让左慈待在旁边认真看《太平经》,而她则在书桌旁边处理各种公文。

    幸好现在公文基本都是用纸张来通行,若是用竹简的话,恐怕每天要处理上百斤的竹简,双手都要累得抬不动。

    一旁的左慈其实并不懂这位昭王要利用他做什么,但他感觉得出来,昭王并不打算要了他的性命,这就让左慈松了一口气。

    于是他开始认真看手头这一本印刷精美的书。

    都是从道教发展而来,张角以前那个版本的《太平经》,左慈确实是看过,他觉得没什么新意。

    可是这一本新的《太平经》,从打开看第一页的内容开始,左慈的目光瞬间就惊奇了起来。

    这……怎么记载了这么多从未听说过的神仙故事,居然还有什么天庭玉皇大帝,还有什么执法天神,至于什么盘古女娲的故事,这个早就有传说,这里面记载的倒是不离奇。

    看着看着,左慈入了迷,怎么这么多神仙新奇有趣的故事,原来神仙犯错了也会受罚,神仙也会灰飞烟灭。

    在看了一堆新奇有趣的故事之后,待到后面专门的农神,药神,工神那里,左慈才终于发掘出了这本书的特殊之处。

    在农神的篇章,专门用这个神仙的语气介绍了许多农业种植的方法,左慈没有种过地,但也觉得这上面写了很多方法,似乎颇有道理。

    等到了药神篇章,上面记载的各种有用的草药,记载了各种紧急病情的治疗方法,受伤之后止血的方法,包扎的方法……这里面记载的东西。

    除了一小部分药材不认识,其他的记载左慈都确定是真的,因为他自己也是一个道士,虽然炼丹,但普通的草药治疗方法他确实是懂的,这里面记载的内容都是真的。

    至于后面的工神,则介绍了一许多普通的编织草鞋,编织箩筐,制作一些生活普通工具的方法。

    再后面,自然还有各种各样的生活小技巧,这哪里是在传道啊,这分明就是在教人怎么生活。

    “大王,贫道实感羞愧至极。未曾想如今太平道竟是这般模样,吾金丹派一脉恐将没落。

    大王心怀天下苍生,志在拯救万民,难怪当年张角臣服于昭国。

    而贫道此前竟误以为张角使了骗术蛊惑大王,如今想来,实在是惭愧万分。”

    左慈这番拍马屁的话,杨秋并没有信,这种行走于天下的神棍,怎么会有羞愧的感觉,无非是被拆穿了骗术之后,懂得在权势之下臣服。

    识时务者为俊杰,在左慈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杨秋要的也不是对方老实认错。

    在她的眼里面,哪怕是神棍也能发挥出用途,关键是看用在什么地方而已,

    既然来都来了,还想在骗术没成功之后悠闲自得离开,开什么玩笑。

    “左仙人,如今太平道已然改变方向。倘若未来一直以此种方式存于世间,恐数百年后太平道依旧能够传承。

    然而,金丹派若固执己见,至多百年,金丹派便会泯然于世。难道左仙人不想让金丹派传承下去吗?”

    这番话一说出来,左慈的目光变得有些僵硬了起来。

    这位昭王莫非还想扶持金丹派,可是为什么呢?

    他的骗术都已经拆穿了,虽然没有明说,但其实两个人都明白,左慈原本过来是想在昭国获得权势地位骗吃骗喝,利用昭国的财富来供养他的金丹派。

    昭王没有恼羞成怒,左慈已经感恩戴德了,没想到柳暗花明之下,这位昭王竟然似乎还想要抬举他。

    “大王,贫道原本目的便是投靠大王。

    只是贫道法术浅薄,无力为大王效力。故而,贫道羞愧难当,不敢再留在昭国。

    毕竟有太平道在,贫道能力实在难以再为大王做事。”

    看来是懂她的意思了,然后在言语当中暗示,他左慈是不可能加入太平道的。

    “左仙人可知晓,一家独大绝非好事。太平道未来可算作北派,难道仙人不想在南边开创一个南派吗?”

    这一下子,左慈彻底明白杨秋的意思了。

    帝王心术啊,连教派都要搞平衡。

    “大王想让贫道做什么?”

    杨秋笑着拿起了那本儿《太平经》。

    “金丹派以炼金丹求长生,然而左仙人说句实话,这世上真的有长生吗?

    且先不论书记中所记载的仙人,就问左仙人在现实中可曾见过长生之人?”

    “这……”

    左慈尴尬地摸了一下自己的鼻子,心头瞬间紧张了起来。

    要是在外人面前,他当然可以言之凿凿的说,他当然见过长生不老之人,但在这位昭王面前,这些话说来说不定都会让这位大王发笑。

    “大王也知晓,炼丹此事上讲求缘分。”

    总不能说他们炼丹就是行骗术吧,其实左慈自己都觉得可能是炼丹不到家,说不定有人真的炼丹成功呢。

    杨秋不追究这话语里面的漏洞,而是问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金丹派若欲一直传承下去,恐怕得先改变求长生之事。不然,未来随时可能死于帝王之怒,只因此事根本无法成功。

    但炼丹之事当真毫无意义吗?倒也未必。你们金丹派喜欢用各种东西炼丹,而这些东西哪些对人体有害,哪些对人体有利,其实是可以证明的。

    左仙人,你方才未翻完此书。其实太平道所讲乃是灵魂挣脱身体束缚。

    金丹派也不必再苦苦追求长生,生老病死本为世间常态,而人死亡之后又会去往何处呢?活着的人又希望死亡的世界是何种模样呢?左仙人不觉得此事大有可为吗?”

    话讲到这里,左慈明白了杨秋的意思,

    杨秋就笑着讲了一些人死亡之后进入地狱,为善者可以下辈子投个好胎,为恶者则要在地狱接受惩罚,为世间有大贡献者则可以直接飞升成仙。

    反正宗教这种东西,终归还是要弘扬向善。

    而普通人对死亡是有恐惧的,你得给他们构建一个让他们赞同的死亡价值观,让他们的心灵得到慰藉。

    就像未来很多时候,人们明知道此事不可信,但依然想要做一场法事为死去的灵魂安息

    “大王,贫道知道该怎么编写新的金丹派经义了。”

    不就是跟着太平道的方向来学习吗?左慈已经明白了这位大王的意思,将这些故事融合在经义当中,像是太平经那样科普很多农学药学知识。

    “南方与北方环境不同,南边瘴气多、毒虫多,身患的疾病也大不一样,这方面改动需大一些。

    左仙人,接下来几日你去昭国医学院了解一下情况,让那些人配合你编撰药学篇章。

    既然是金丹派,干脆可以学一学医学院里面制作的药丸。”

    话说到这里,杨秋自己都忍不住笑出了声。

    把金丹派改造成以后将草药制作成药丸子的学派,让对方专注医术,至于金丹派传统矿物质炼丹,让其未来好好研究出化学一派,想想都有意思。

    二月初,杨秋处理完要紧的政务,便带着一堆人南下去长安了。

    南下的人包括蔡邕,王烈,马钧。

    蔡邕自然是因为答应了修建规划长安,所以必定要亲自在长安参与设计规划。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长安监狱里面关着一大堆他的老朋友,所以他打算去和老朋友见见面,劝一劝他们。

    虽然杨秋觉得希望不大,但万一能劝说两个也成。

    至于王烈,这是杨秋亲自邀请过来的。

    当初两个人见完面之后,王烈留在了辽东郡许久,而这一次因为已经占据长安,所以杨秋打算让王烈去参与学宫的建设。

    占据这么大的地盘了,不可能再继续将儒家完全排斥在外,但也不能让一堆乱七八糟的人混合进来。

    所以杨秋打算亲自修建一个学宫,然后让王烈这种派系的人开始引导关中之地的儒家方向。

    不能让其他派系的人过来占据主流舆论,得把自己的派系扶持起来。

    当然,王烈也不能算是杨秋的派系,但是他的想法偏向比较适合杨秋现在要施政的方向。

    至于马钧,这个在工学方面的天才已经在学院毕业了,杨秋打算让他参与长安的修建规划,让他在实践当中完善自己的天赋。

    毕竟这一次长安的规划,杨秋有许多想法,而有些想法需要技术的进步,把马钧这个天才带过去,到时候就看能不能实现了。

    “听闻此前一个月大王常与那位左仙人见面。

    大王不会现今想要谋求长生不老吧?大王尚年轻,其实这些方士基本不可信,大王还是莫要听信他们的言论。”

    行走的路途当中,这一日,杨秋让蔡邕过来和她下棋,毕竟长途漫漫颇有些无聊。

    没想到一盘棋下完之后,蔡邕犹豫着说出了这句话。

    “蔡公误会了,我与左仙人见面实则探讨的是南边的天气与环境。蔡公觉得益州可图吗?”

    此言一出,蔡邕瞪大了眼睛,随即就意识到了这是一件军国大事。

    “大王,此事并不应该让我知晓。”

    “蔡公,天下人皆知你乃昭国臣子。此事既已听闻,蔡公难道还会出去泄密吗?”

    蔡邕下意识地摇头,不要命了吗?全家人都在昭国。

    他只是意外大王直接就说出了对左慈的意图,分明就是要利用左慈做事儿,而地点还是在益州。

    没错,杨秋是打算让左慈编撰好新的经书之后去益州传道。

    益州这个地方易守难攻,带着大量的军队去南边,很有可能会失败,就算成功也有可能损失惨重,

    虽然目前两边有商贸往来,但这种利益还不足以让益州那些豪强士族到时候直接投降昭国。

    所以杨秋要另辟蹊径,让左慈去传道,拉拢一些底层人效忠昭国,到时候攻打过去,理应外合,占据益州就会简单一些了。

    这件事情需要谋划几年,暂时还不用着急,毕竟眼下先得将关中安稳下来,然后再彻底控制凉州,所以这些事情还远得很。

    没错,杨秋南下虽然是为了亲自监督修建长安,但其实最重要的事情还是谋划凉州。

    过去几年虽然已经有商队通行了,两边也都有各自的利益交换,但随着董卓死亡,凉州那边的事情又得进入新的谈判。

    目前凉州最大的两个军阀就是韩遂和马腾。

    这两人其实还并没有彻底控制凉州,若不趁现在这个机会攻占凉州,再过若干年,到时候这两人就真的是尾大不掉了。

    因此,杨秋现在的重心还是西凉一带。

    就算再有多余兵力,那也是南下攻占汉中,关东之地暂时不在她的考虑范围内。

    而对于关中之地的诸侯们而言,董卓的死亡对他们来说是好事儿。

    哪怕长安被攻占了,但现在只要昭国不出兵东进,大家基本都没有心情关心西边崛起的昭国。

    现在这群人关心的是到底奉哪个刘姓子孙为天子?

    豫州陈国。

    身为汉明帝刘庄的玄孙,刘宠不止是血统纯正,还身段勇猛,过去这些年在陈国有威望恩德,还将陈国经营得富强,拥有十几万部众。

    可以说,刘宠这位陈王是现在最适合做天子稳定大局的人选。

    其他刘姓子孙都没有刘宠有能力,更没有刘宠有威望。

    可是事情坏就坏在,这个汉室天下已经没有人愿意真的效忠了,所以其他地方的人各有各的私心,不愿意拥立刘宠为天子。

    而目前只有豫州士族拥立刘宠为天子,为什么呢?

    因为陈国就在豫州,大家的利益绑定在一起,豫州士族支持其他人实在是不合适。

    当然,豫州本来也有其他刘姓子孙,但那些人实力太过弱小,刘宠的实力傲然于其他人。

    而现在,刚刚回到豫州不久的荀彧,还没找到机会去面见陈王,他遇到了一个意外拜访的人。

    第147章

    “志才兄,你怎么来了?”

    没错,拜访荀彧的人是戏志才,两个人都是颍川人,年少的时候就已经相识,双方都很欣赏彼此的才华。

    在荀彧的眼里面,戏志才和郭嘉两个人的谋略兵法都算是顶尖人物,只可惜戏志才出身于寒门,一直没有寻求到明主。

    然而现在天下大乱了,有野心的人都在渴求人才,这恰恰是一群出身寒门人的机会。

    只有在这种世道,人家不会问你祖上做了什么官,更不会问你有没有举孝廉,只要你有能力,都有可能获得提拔。

    “文若,许久未见,往昔两载,天下局势剧变。昭国于关西强势崛起,且势如破竹,难以阻挡。反观我关东之地,依旧深陷内乱之困。

    袁氏兄弟,实乃篡逆之徒。扶持十岁幼主登基,妄图谋取天下。可悲可叹,天下竟无仁人义士,诛此汉贼!

    现今,某已获悉消息,袁术一方已然同意拥立冀州天子登基。

    二袁若联手合作,南北夹击,兖州与豫州恐再无反击之力。文若,届时豫州恐被定为反贼作乱之地,天下危在旦夕!”

    戏志才此言一出,荀彧露出了愕然的神色,袁绍和袁术其实关系并不太好,这件事情士族内部基本都知道。

    之前关东之地的乱象,这两兄弟一个在北边谋求冀州,一个跑到了南边谋求扬州,并且已经和南阳那边的士族秘密联合了。

    兄弟俩一南一北,都有着熊熊野心,一山其实不容二虎,原本这两兄弟也不可能坐下来和谈。

    只是随着天下形势的变化,豫州支持的陈王实力太强,这就导致豫州这群士族在拉拢青州、兖州,徐州势力的时候,这群人开始动摇了。

    只要这三个州不支持冀州,实际上豫州的赢面都很大。

    在这种情况下,袁氏兄弟俩想必也发现了他们豫州的意图,所以兄弟俩直接决定暂时放下成见合作。

    这样冀州的天子就能得到更大的势力拥护,按照这兄弟俩的默契,一个在南边蚕食越来越多的土地,一个在北边继续扩张。

    到时候天下还是他们兄弟二人相争,其他人没有资格进入这场斗争当中,所以他们二人愿意暂时合作。

    “志才兄,此消息是否确凿可信?志才兄究竟如何得知此消息?如今告知于我此事,意欲何为?”

    荀氏家族已经完全站在了陈王这一边,作为实力强大的家族,当然有各式各样的消息渠道。

    然而,这消息他们荀氏都尚未听闻,戏志才又是如何知晓的呢?

    如果没猜错,戏志才现今定是在为某人效力,而对方前来告知此事,意图定然不止于此。

    “文若,我也不瞒你了。我如今的主公乃是东郡太守曹孟德。袁本初原本欲拉拢刘岱,可此人顽固不化,竟意图自立。

    故而,袁本初决定让曹孟德担任东郡太守,意在占据兖州。

    届时,袁绍便能借曹孟德之力南下掌控兖州。文若,难道你觉得那时豫州还能安然无恙?”

    至此,荀彧终于明白了戏志才到来的原因。

    “志才,这空手套白狼的好事,想必是你为曹孟德所献之策吧。

    我认为曹孟德当下并无特别之处值得拉拢,更何况此事,岂是我能做主的?”

    没错,戏志才来见荀彧的原因就是为了利益交换,袁绍现在还没有将冀州整合好,暂时无法出兵南下。

    可是南边的兖州又值得拉拢,偏偏刘岱这个人油盐不进,所以袁绍就把曹操安插了进去,想利用曹操往南下扩张。

    但曹操实际上也另有想法,袁绍只给了他一个东郡太守的位置,所以他让戏志才过来和豫州这边取得联系。

    若是豫州这边开出的价码够大,到时候占据豫州之后,曹操就能调头支持豫州这一边。

    但在荀彧看来,曹操虽然有一方诸侯的能力,但现在实力还是太弱了,连一个东郡都还没有完全掌控。

    若是豫州这边开出更大的好处,实际上是曹孟德这一方占便宜。

    “文若,至少曹公更倾向于支持陈王。

    若换作他人,或许都不敢与袁本初对抗,更不必说青州、徐州很可能在两边作壁上观。如今二袁已然合作,文若难道不担忧接下来的局势吗?

    到那时,万一青州、徐州直接投靠二袁,豫州将会十分危险。

    我这里有曹公亲自写的信件,欲亲自呈递给陈王。文若,其实此事理应由陈王做主,不是吗?”

    此时的荀彧不是历史上那个和曹操合作的人,完全当了曹操内政的一把手。

    因为曹操当时也没多少人才,地盘也没多大,所以曹操身边是没人可用的,荀彧在曹操这个集团当中的地位自然举足轻重。

    现在的情况是,陈王本身有自己的亲信团队,再加上有钱有兵,所以豫州的士族虽然投靠陈王之后也加封了各种官职。

    但荀彧在这个小朝廷里面并没有占据高位,目前反而是豫州其他德高望重的名士占据了高官,这里面当然也包括荀彧的几个长辈。

    因此,戏志才此言没错。

    这样的大事儿,荀彧根本不能做决定,他只能禀告长辈,并且将这件事情传递到陈王那里,最后交由陈王做决定。

    三日之后,戏志才满意地拿下了曹操被擢升为兖州刺史的旨意离开。

    当然,这封旨意只是表明曹操被豫州的天子刘宠给拉拢了,并不代表兖州真的是曹操所控制的。

    但双方的交易也很明确,曹操利用这一封旨意去攻打占据兖州,到时候反过头来又支持刘宠这位天子。

    站在刘宠的角度,他现在不想让兖州的兵力南下,放曹操去和刘岱又或者袁绍的势力对上,能够让豫州这边喘一口气,然后他可以专心致志地对付南边的袁术。

    所以双方都有各自的意图,这场交易怎么看都不会亏本。

    是夜,荀彧和自家兄长荀衍跪坐在书房里面密谈。

    “文若,天子极为信重陈国故旧。豫州各大士族虽皆已获高官厚禄,就连我如今也算是太常之职。

    然而,在这乱世之中,唯有兵权与财权方为至要。天子将这些官位,皆分封于自己陈国的故旧。

    我豫州士族看似风光无限,实则内部空虚。天子并不信任我等!”

    这其实也不是刘宠故意排斥豫州士族,两边都合作在了一起,他也分出了许多权利给豫州士族。

    但一个掌权者是本能的要抓紧兵权和财权的,所以刘宠理所当然的将这些权利全部都分在了自己陈国的故旧官吏身上,因为这些人才是他的心腹。

    但这种行为在豫州人看来,就让人感觉很不满了。

    “可是因为冀州之事,所以天子无法信任我等?”

    在刘协没有死之前,当时袁绍作为讨董联盟第一人,再加上过去数十年积累的声望,所以有很多人投靠在了袁绍下面做事儿,这其中就包括一部分颍川士族。

    这些人都是颍川名士,他们帮助袁绍占据了冀州,然而谁能想到刘协突然就死了,豫州最后决定拥立了陈王刘宠为天子。

    那么原来投靠袁绍的那群颍川人也不太适合回来,这就形成了有些尴尬的局面。

    “天子自然担忧我等并非尽心效忠,然而现今之局面,谁也未曾料到。

    即便在袁本初那边,如今颍川士族亦处境尴尬。袁本初占据冀州后,为拉拢冀州士族,已隐隐排斥我颍川之人。

    再加上还有南阳之人,未来在袁本初这边,恐怕颍川人难有出头之日。

    而我豫州士族支持陈王为天子,却依旧无法获得天子信任。

    文若,你有王佐之才,不应将时间浪费在豫州这里。如今天子已然将朝堂彻底掌控,豫州已无多余位置。”

    荀衍的言下之意很明显,那就是还要分头下注。

    如今在天子这边,他们已经有荀氏族人占据高位,由于天子没有过多重用,所以留在这里没有前途。

    想要在这乱世当中搏出一片天,那就得另寻他路。

    “兄长,纵观当今天下,难道还有谁有机会开拓出一片天地吗?”

    至少此刻的荀彧还不觉得曹操有这个希望,至于什么刘岱,刘表,刘焉,那就更没前途了。

    “若要豫州安稳,终究不能让兖州被袁本初掌控。那曹孟德若真能在兖州闯出一番天地,那倒会是一个契机。”

    倒不是兄弟俩有多看好曹操,实在是兖州这个位置至关重要,谁有能力控制兖州,那么豫州士族必定要想办法去将其拉拢过来的。

    “彧明白,兄长。究竟是蚁还是象,再观望一番便可知晓。”

    杨秋到达长安的时候,刚好得知袁绍和袁术兄弟俩已经共同拥立了冀州的天子为下一任汉天子。

    袁绍为大将军,袁术为太尉,兄弟俩倒是很有意思。

    “文和,你觉得关东最后谁胜谁败?”

    此时,杨秋正带着贾诩在长安周边的工坊里面视察,这座工坊是邓容来到长安之后建立的一座制造兵器的工坊。

    长安有一个优势,因为其地势相对偏南,所以其水力资源更加丰富,这就会大大解放工匠,利用水力来锻造铁器,效率要快得多。

    第148章

    所以杨秋让一些工坊大量转移到了长安这边。

    主要是南边有天气优势,再加上水利优势,更何况长安作为中心,以后辐射周边,交通运输也会快一些。

    当然,商业性质的作坊,杨秋现在还没有大面积转移,瓷器,琉璃,布匹这些东西,现在也不适合转移到长安来。

    因为杨秋现在要用最大的能力生产铁质农具以及兵器,炼铁才是最至关重要的事情。

    关中之地虽然过去由董卓治理了几年,实际上是和当地的豪强士族共治,董卓这边只需要赋税交得足够,根本不会治下得普通百姓过得有多艰辛。

    杨秋现在才刚刚控制这块地方,当然不可能大面积的搞分田政策。

    所以只能先把铁质农具生产起来,先发展生产力,开垦荒地,让当地的粮食产量提高,直到彻底控制这个地方,再提改革的事情。

    所以目前邓容在长安,虽然是负责长安的规划建设,实际上长安城只是进行了修整,还并没有修建崭新的长安。

    因为现在没有那么劳动力去搞大面积的基建。

    就算杨秋愿意出钱给工资,实际上对于关中之地的人来说,忙碌春耕让今年有一个好收成,这才是所有人期望的事情

    因此,这第一年的规划其实主要还是搞农桑之事。

    至于蔡邕等人负责的长安设计,当然是先在纸上搞规划,把所有事情规划完了,再真的开始修建。

    “二袁谁能坚持更久?大概率应是袁绍。

    袁术此人,生性骄横狂妄,犹如冢中枯骨,全然没有丝毫治理才能,这般人物,必定会为他人所败。

    不过,袁氏家族累世公卿,其根基深厚无比,倒也非一时半会儿便能覆灭。

    至于最终赢家究竟是谁,吾实难断定。但有一点倒是能够确定,那便是刘岱恐命不久矣。”

    此言一出,杨秋想到了历史上刘岱的结局,好像是不听下属命令,在战场上死亡,但是贾诩肯定不是预言到了这种情况。

    “为何如此说?是因为曹孟德已然具备入主兖州的实力?”

    此问一出,贾诩笑着摇头。

    “曹孟德此前于黄巾之乱时,在战场上着实积累了颇多经验,确有入主兖州的可能。然而,刘岱问题的关键并非在于曹孟德。

    兖州所处之地,位于冀州与豫州之间。当下冀州有一天子,豫州亦有一天子。刘岱本应凭借自身优势左右逢源,以使自己获取最大筹码。

    奈何他被汉天子之死激起野心,妄图自立。如此一来,冀州与豫州皆对其难以容忍。故而,虽曹孟德善于左右逢源,但冀州和豫州两边皆会支持他先灭刘岱。

    曹孟德选择兖州,此时看似优势,未来却说不定会成劣势。不过人生于世,谁又能知晓下一刻将会发生何事呢?

    曹孟德也只是选择了当下自己唯一有望掌控之地罢了。”

    如此看来,虽然跟历史上的走向不一样了,但是刘岱这番做法肯定会命不久矣。

    说不定会是什么刺杀死亡的结局。

    “文和觉得曹孟德此人如何?”

    贾诩和曹操还并没有见过,如今所了解的所有消息,都是目前历史进展上所发生的事情。

    所以当杨秋此言问出来之后,贾诩还认真思考了一下曹操此人的身世及经历。

    “宦官之后,劣势太大。关东诸人向来极为注重家世出身,曹孟德恐怕难以招揽众多人才。

    若我所料无误,恐怕兖州的士族未必会支持曹孟德。关东那些名士,一贯眼高于顶,怎会容忍宦官之后统治他们呢?

    然而,曹孟德此人擅长兵法,再加上掌控了汉灵帝当时留下的隐阁势力,恐怕曹孟德还真具备一争之力。

    关东的名士们在强权利剑之下,又能反对多久呢?”

    有时候杨秋也不得不佩服贾诩的见识,尽管什么事情都还有没有发生,但是贾诩已经预料到了曹操未来和士族的冲突。

    在历史线上,若不是因为挟天子以令诸侯,光凭曹操的出身,其实是真的不能在关东招揽太多人才。

    “文和所言极是,反正关东之地已然陷入内斗之局,于我们而言实乃好事。

    接下来数年,我们大可专心发展关西之地。毕竟,欲要战胜敌人,还是得先将自身根基稳固妥当。”

    按照杨秋的规划,至少接下来的五年,恐怕都得专心致志稳固关中盆地,然后南下,想办法进攻汉中以及益州。

    当然,凉州这事儿得在这一年内解决,最多两年。

    所以杨秋是打算和贾诩商讨一下对付凉州的办法,此刻他们正在观看铁坊里面打造出的一副盔甲。

    “这副铠甲似乎有些闪亮?”

    贾诩看着挂在墙上的铠甲,发出了一个由衷的疑问,因为这副铠甲光亮如镜,在光线的照射下简直就是在发光。

    “此乃明光铠,防护能力极为强大。目前其产量尚不算高,不过当下可先行用于重甲兵。

    凉州兵马向来彪悍,若不凭借强大实力予以碾压,恐怕难以征服。”

    明光铠从两晋南北朝出现,到唐朝的时候开始大面积应用,这是一种防护能力非常强的铠甲。

    铠甲在战场上能够大面积的保护士兵的性命,刀枪是不长眼的,但是坚固有力的铠甲能够抵御刀枪的袭击。

    “凉州之地颇为贫瘠,过去这数年天象不佳。韩遂、马腾恐怕无意大动干戈,他们估计更倾向于与我们和谈。”

    这话倒也没错,至少昭国占据关中之地这么久了,马腾和韩遂都没有合作起来进攻,确实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大概是觉得昭国富庶,认为可以谈一谈。

    “文和,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关东之地的士族暂且未刻意闹事儿,那是因我尚未触动他们的利益。

    再过两年,若我欲施行昭国的赋税政策,凉州之地必定反叛。故而要想彻底掌控关中,必先攻下凉州。”

    杨秋太了解这群士族豪强的手段了,只要她敢均田,这群人就能马上给马腾韩遂送钱送兵器送粮,让他们带兵打过来。

    所以有些政策才暂时不能实行,只有把周边解决好了,这才能实行下一步政策。

    “如此,大王之意是?”

    “文和本就是凉州人,对凉州那地方颇为熟悉,与那韩遂、马腾恐怕也有办法联系。

    仗自然是要打的,不过在此之前,文和若能挑动此二人内乱起来,届时坐收渔翁之利,岂不是更佳?”

    这倒跟贾诩心中预想的方案差不多,他最开始的预想方案确实是挑动此二人内斗。

    看来大王跟他想到一块儿去了。

    “大王,之前你曾对我说过,不同之地适宜不同的粮食种子。凉州那些人虽也看重利益,但想必也对我们昭国的粮食种子垂涎不已。

    虽说有商队可对他们加以诱惑,但若能再多一些筹码,届时想要使其内部分裂,倒是极为容易之事。”

    懂了,这是在问凉州能不能也让粮食增产。

    红薯这个陷阱两个人都已经明白,贾诩应该是察觉到杨秋有办法解决凉州粮食产量太低的问题。

    凉州这个位置其实是很重要,但花大量的金钱兵力去防守,财政又可能支撑不住。

    其实最好的方法是让凉州自己的经济好起来,偏偏凉州是真的苦寒,就连粮食都不充足。

    “有一种长得颇似小麦的粮食种子名为青稞,其耐寒性极强,适宜在高寒之地生长。

    不过凉州地域狭长,有些地方也能够种植一些抗寒抗旱的小麦。你便拿此条件与他们谈判吧,我会给予你种子的。”

    “至于棉花,此等物品暂且不可给予,先吊着他们。

    等我们真正控制了凉州,再去寻找适合种植的地方。凉州阳光充足,实际上有一种棉花在此地种植极为适宜……”

    两个人讨论了一下接下来对凉州的谋划,等到这件事情讨论完毕的时候,在回去的路上,贾诩突然想到了自己有一件事情还没有来得及说。

    “大王,有件事情臣差点忘了。

    自从一个月之前回到长安之后,关中之地的豪强士族准备了许多美男,欲通过臣之手来献给大王……”

    这也不是第一次了,年年都有人做这种事情,杨秋好笑地开口了。

    “难道他们不知并州当地士族豪强的美男计已然失败?我可不会因哪个美男就对哪个家族格外照顾几分。

    还是脚踏实地为好,如今赶紧准备今年秋季的考试,于他们而言才是正途。”

    地位到了这里,若是杨秋放话说自己喜欢美女,这群人估计也能准备很多美女送过来。

    “大王,此事你想错了。对于天下人而言,美人计失败仅有一个原因,那便是那人并非大王心中想要之人。

    天下何其广大,总能找到一款大王喜欢的类型,所以他们也只是碰碰运气,万一成功了呢?”

    原来如此,确实是她想差了。

    对于外面的那些人而言,之前的美男计没有成功,他们只会总结那些人的类型不是杨秋喜欢的,根本不会归结于是她不爱美色。

    这想法好像也不算错,这么一想,杨秋也忍不住笑出声来。

    “那这一次是收还是不收?”

    贾诩想到了关中之地那些蠢蠢欲动的势力。

    “依照之前并州的方法,先收过来检查背景。到时候再迷惑人的视线,让那些人以为找到了大王的弱点。

    如此一来,下次送过来的人,恐怕就会有刺客了。刚好可以借此除去一部分不安定的人。”

    杀人,有时候要讲究的是名正言顺。

    贾诩这个毒士想利用这个机会搞人了,引蛇出洞,倒也可以。

    “可。”

    第149章

    长安新修建的一座监狱里面,大汉朝曾经没投降的高官名士,全部都统一关在了这个地方。

    这所新修建的监狱并不在长安城内,而是在周边找了一处易守难攻的山谷修建而成。

    监狱的内部构造跟以往相比有点复杂,住在里面的人每天都有机会出来在宽广的空地上面放风活动一下身体。

    这倒不是说要优待一下这群犯人,而是这群犯人每天要自己出来洗衣服做饭。

    如果能学会用织布机的话,伙食会更加丰厚一点,至少在待遇上能够换取几套衣服,又或者书籍笔墨之类的东西。

    简而言之,这群人关在这个地方参加劳改。

    当然,这所监狱才修建好一个月,所以这群人也才刚刚搬过来。

    那时候,这群人以为搬到这个地方来,也许是要采用什么特殊的法子折磨他们。

    毕竟他们一直梗着脖子不投降,估计那位昭王不满意了,这群人也做好了为汉室殉国的准备,至少能为家族留一个好名声。

    然而所有人都没想到,监狱的条件是好了一些,大家睡的床铺,换的囚衣,吃的东西,至少都是干净整洁的。

    但是他们生活却天翻地覆。

    这所监狱到处贴满了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须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随即监狱长就让他们自己洗衣做饭,如果不参与劳动,当天就会饿肚子,一直梗着脖子不做饭,那就继续饿肚子。

    在士族们看来,高高在上的他们被逼迫自己动手洗衣做饭,那简直就是羞辱。

    士可杀,不可辱,这群人受到了极大的羞辱,然而饿肚子两天之后,他们还是没有选择去死。

    这里面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关在监狱的人太多了,若是大家一起死,确实能给自己留个好名声,同时为汉室殉国。

    可是人多了就会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这里面一定有人不甘心就这么去死。

    一旦出现了内部分歧,有人积极的干活洗衣做饭,再加上嘴里又宣传的是自己要学习圣人的品德,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那么其他人因为不愿意干活就去死,显得就像是好吃懒做了。

    所以这群大儒名士很尴尬,就这么选择去死,好像有点窝囊。

    至于第二个原因,那就很简单了,确实也有几个人能狠下心选择绝死而死。

    但是饿肚子这件事情第一天还好,很有气节,第二天饿得体晕眼花,依然可以有气节。

    第三天第四天之后,那就是艰难爬下来给自己洗衣做饭,宁愿撞死也不想饿死,饿死地滋味太难受了……

    于是,监狱里面的人开始减少,开始有人开始心甘情愿地写下投降书,然后杨秋让这些心甘情愿投降的人转移到长安新建的学堂里面去教书。

    重用这群人,现在肯定是不可能的,但也不能不给这些人希望。

    反正这天下读书人总是缺的,先去学堂里面教人识字,也能发挥一点作用。

    “大王,你有所不知,那群所谓的名士如今在监狱之中,每日从事着劳作之事还学会了操作织布机。

    然而,他们却不知好歹,用劳作所得换取了笔墨纸砚之后,竟在纸上写下了诸多辱骂您的话语,甚至妄图让监狱那边呈递给您看。

    哼,他们这般行径,简直就是在自寻死路!”

    开口的人是邓勇,目前也是邓勇在负责长安周边的治安,张杨已经带着军队转移到了函谷关那里驻守。

    至于徐晃,杨秋让他带着军队驻守到了孟津关,那是河东郡到洛阳的通道。

    虽然关东诸侯目前没有精力派兵攻打过来,但是几个关隘还是要派人驻守的。

    更何况,随着昭国强势占据长安,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流民逃难过来了。

    稍微有点儿战略眼光的人,都知道未来关东之地会陷入战乱之中,而关中这边至少目前没有战火。

    所以现在拖家带口迁徙过来的人不只是失去了土地的流民了,还有那些小地主阶级,他们也不敢留在关东那边了。

    “毅行,你这是中了他们的计策。

    这群名士全然不惧死亡,若是因触怒于我而被我派人斩杀,他们定会认为死得其所,死得光荣无比。

    故而他们当下才这般拼命地写下各种诋毁辱骂我的语句,只因他们巴不得被我赐死,如此便能为自己在史书上留下一个忠孝的名声……”

    杨秋这话说完,邓勇纳闷地开口了。

    “大王,臣实在不解,他们这群人明明特别怕死,饿上几顿便老老实实地下地干活了。

    如今每天洗衣做饭,就连织布机都学会如何使用了,全然是为了活下去。大王为何说他们想要激怒你以求死呢?”

    “哈哈哈哈……”

    当着邓勇那副不解的面容,杨秋实在是忍不住大笑出声。

    “毅行,你要知晓,他们可以死在吾的刀下,亦可以在殉国当日自行了断,但必定要在一个恰当的时机死得轰轰烈烈,死得青史留名,死得极具价值。

    倘若仅仅是因为不愿意干活洗衣,最终在这监狱之中窝囊死去,恐怕他们定会死不瞑目的。”

    杨秋对这群人可是秉持了人道主义的作风,不迫害,不羞辱,让其劳有所得。

    毕竟知识分子这类群体,你要太过高看他们,他们会高估自己有几斤几两,你要太过迫害他们,他们会觉得受到羞辱愤而自尽。

    如今这种状态,就得让他们这群不食人间烟火的人知道真实的生活是什么样子。

    “那就一直让他们在那里写东西骂大王吗?就这样不管了?”

    邓勇干巴巴地问了起来,他原本是觉得这群人该死的,可是听了大王的说法,他又觉得摸不着头脑了。

    “毅行,你要明白,有时候杀人确实能够解决一些问题,但有时候杀人非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致使矛盾激化。

    何时该杀,何时不该杀,吾心中自有定数。这群人即便每日都辱骂于我,难道你认为这会对我的生活产生影响吗?

    切不可将他们看得太过重要。待今年关中之地丰收之后,关中之人自会彻底降服于昭国。

    至于这群所谓的名士,他们的想法对于千千万万的百姓而言根本无足轻重,你需清楚关中之地最为重要的人是谁……”

    当然,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士族在当地已经存在了上百年,关系盘根错节各有联姻,这种时候不适合大动干戈。

    杨秋不想有人在今年的农耕事情上惹事儿,影响今年的秋收。

    毕竟一旦有动乱,人群之中的败类就会踏坏各种禾苗,就为了让昭国的统治不稳定。

    因此长安处在一片稳定的环境当中,杨秋到达长安,并没有实行什么大改革,反而是在督促各种农耕之事,

    于是关中之地的豪强士族也回过味儿来了,这昭王似乎暂时不想在关中大兴改革,反而现在是以安抚为主。

    于是这些人在私底下开始进行串联商讨了。

    毕竟都已经被昭国占据了,现在是梗着脖子不低头,还是想办法尽快加入到昭国的官吏体系当中,为自己分一杯羹。

    “杜兄,你观之这位昭王如何?”

    说话的人是韦端,京兆韦氏,可谓是士族名门出身。

    在昭国没有占据长安之时,韦端早就在灵帝的时候就已经举孝廉,后来更是征辟为郡吏,仕途可谓是一帆风顺。

    然而长安沦陷,韦端之前担任的官职已经被罢免,昭国在一些关键位置上都换上了并州一系出身的人。

    所以韦端现在无官无职。

    当然,在这种情况下能保住性命就不错了,至少昭国的军队后来没有大开杀戒,众人也都松了一口气。

    而被韦端询问的人则是杜畿,他是京兆杜氏出身,其祖宗是杜周杜延年父子,在史记当中还留下了大名。

    然而在杜畿这一辈的时候,杜家已经没落。

    杜畿年少的时候父亲去世,由后娘一个人照顾,日子非常艰苦,不过也因此获得了孝顺的名声,所以年纪轻轻也被征辟为郡吏,走上了仕途之路。

    然而他和韦端的结局一样,因为两个人之前都颇有政治才能,占据了一些重要的官职,所以现在两个人都被罢免了。

    面对这种情况,最开始他们是小心翼翼保住自己的性命,然后观望昭国接下来要做啥。

    过去这半年多时间里面,长安逐渐安稳下来,昭国让自己的人替代了长安重要的官职,然后改革了官吏制度,开始带着上上下下的人忙碌于春耕之事。

    这期间,昭国介绍着新的粮食种子,推广新的农具,以及所谓的肥地之物……

    到目前,夏天已经来临,田地里面的粮食都已经长出来了。

    再加上昭国带着许多人兴修水利,所以关中之地的粮食看着竟然长势不错,让人觉得今年会是一个丰收之年。

    这就让关中之地的普通百姓渐渐安定了下来,谁统治这块土地他们是无所谓的。

    只要感觉田地里面的庄禾长得好,今年能够有吃的,他们的心就会安定下来,

    “韦兄,实不相瞒,关中之地的百姓在过去几年里过得实在太苦了。西凉军在周边为非作歹,残害百姓,无故戕害士族商人,使得周边土地荒芜,百姓纷纷逃离。

    我当时甚至以为再这般下去,关中之地必将愈发荒芜,到那时,瘟疫与饥饿肆虐,我都打算带着家人逃往南边了。

    不过,昭国军队骤然占据长安,控制关中之地,起初我也心慌意乱,生怕再有什么变故,让关中之地的百姓更加流离失所,深陷饥饿苦难之中。”

    第150章

    “然而我错了,人的偏见当真无时无处不在。我明知昭国在过去几年强势崛起,能让并州富裕起来,抵御北边的胡人,那位昭王必定有其过人优势。

    可我之前还是以狭隘的眼光看待这位君王,竟以为对方不过是一时运气好,靠血腥统治才得以凭借虎狼之军建立国家。

    但如今看来,昭国竟极为擅长治理内政。之前传言昭国有高产粮食一事,恐怕今年秋收便能得到验证。

    若昭国能让关中之地的百姓富足,实现民富国强,对我们关中而言乃是好事,总归比凉州的军阀要好,也比关东的诸侯打过来的结局要好。

    杜兄,我们关中没落太久了,很明显昭国要建都长安。若未来真的是昭国问鼎天下,我们关中之地肯定会再次繁荣兴盛起来。

    这过去的一百多年,我们关中士族都快被打压得都快要彻底没落了……”

    杜畿是真的感受过生活的艰难,从小到大吃饱穿暖都没办法做到,他深切的感受到了家族没落之后的苦楚。

    虽然家族没落是因为后人能力不行,但其实也是因为关中渐渐没落的原因。

    所以在杜畿眼里而言,重新振兴家族,是他心中最迫切的渴望。

    然而做到这件事情,关中出身的他虽然一开始就是郡吏出身,但想要在朝堂里面占据高位,几乎完全没有机会。

    在大汉天下,关东士族那群人才有机会做到三公的位置。

    可是天下大乱了,杜畿原本是觉得未来想办法投靠实力强的诸侯,借此振兴家族。

    那时他原本以为关中之地必定会越来越乱,只有往南边逃亡才有生路。

    可是现在情况不一样了,如果是这位昭王问鼎天下,那他们关中之地的人必将受到重用,这个机会杜畿不想放弃。

    所以他刚刚那番话虽然没有明说,其实已经表明了愿意继续留在昭国寻求仕途。

    因为他现在看好昭王能让关中之地兴盛繁荣起来。

    韦端自然也明白了杜畿的言下之意,韦家还并没有没落,至少人脉关系还很强盛,所以这一刻,韦端的想法和杜畿稍稍有些不同。

    “杜兄,我自然知晓你的想法。自从昭国统治关中之地后,周边的百姓确实安稳了许多。

    若今年是个丰收年,恐怕连老天爷都在眷顾昭国,而我们身为关中之人,自然也期望未来关中之地能够繁荣昌盛。

    然而你想必也听闻了消息,昭国已向各个郡县传达了秋季考试之事,未来若想在昭国继续走上仕途,只能参加考试。

    众人可选择参加文举,亦可参加武举,报名参加考试之人不限出身年龄,也就是说只要过去未曾犯罪,任何人都可参与。

    这对我们而言是条出路,表明昭国愿意接纳我们关中之人,可这也会毁掉我们关中数百年的根基啊。

    此举一旦成为定例,士族的优势恐怕将荡然无存……”

    纸张的大量使用,让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读书习字,确实也能毁掉士族的根基,但这都还不是致命的。

    士族能够传承几百年,从西汉到东汉越来越庞大,那可不是因为他们真的学识太好,而是因为汉朝的举荐制度。

    在考试制度不能通行天下的情况下,人才是怎么出来的,确实有举孝廉这一途径。

    但举孝廉的名额其实很珍贵,在最开始的时候还真的能够选拔出人才,后来已经完全成为了士族阶层里面的名额,普通人已经没机会得到了。

    所以汉代官员发掘人才的一大重要方法就是通过举荐制度来发掘官吏。

    而举荐官员的举主,必定和自己举荐的官员形成深厚的政治同盟,结成利益深厚的关系。

    在东汉的风气下,若是举主过世,还要跟着一起守孝,可见这政治同盟关系有多坚固。

    所以在汉朝几百年的制度实行下,哪怕中间经历了王莽之乱,但依然没有毁掉这群士族的根基。

    因为他们通过互相举荐的方法,早就已经掌握了这场政治游戏,完全将权力控制在了他们这个阶层内部。

    而关中之地的人,虽然这些年有些没落,主要是因为光武帝建都洛阳,导致政治中心东移。

    所以关中之地的人再难以出现朝堂高官,但这不代表他们就完全没有政治实力了,至少在关中之地,依然是他们的天下。

    可是现在,昭国占据关中之地,虽然没有对他们这群士族大刀阔斧的改革,也没有动用那把刀大杀特杀。

    可是这项考试制度却几乎要掘了他们的根基。

    一旦考试制度形成常态,未来他们再也不能通过过去的关系结成利益深厚的同盟了。

    所以韦端才颇为犹豫,因为他作为过去政治制度的受益者,已经预见到了未来他们这群士族会遭受多大的损失。

    可是人家昭国有刀有粮,完全不依靠他们这些士族,占据关中之地后就调来了粮食武器兵卒。

    而他们连谈判的资格都没有,这就让人很难受了。

    杜畿家族早就没落了,所以在权力的游戏当中,他并没有得到优势,反而感受到了这群人对他们寒门出生人带来的阻碍。

    就是因为他们霸占着官吏的位置,这才让他们这群没落的人难以出头。

    “韦兄,这天下已然乱成这般模样,我往昔曾思索过诸多缘由,那时认为是天子昏庸所致,也想过是宦官当政之祸,甚至思索过是否是天命如此。

    可如今我却骤然惊觉,韦兄所在意之缘由,恰是大汉天下乱象丛生之根源。

    这话或许有些刺耳,但我却深感,若依旧沿用过去制度来治理天下,这天下是断难好转的……”

    此言一出,韦端瞬间征住了。

    两个人出身不同,所在意的东西自然也不同。

    杜畿已然没有家族势力支持,所以他必定是要参加考试,寻求在这场考试当中获得考试名次,然后在昭国中获得仕途升迁之路,未来在昭国一展宏图。

    那么他们韦氏呢?

    如果继续观望下去,若是让这些寒门之人首先占据高位,未来岂不是韦氏完全没有出头之路了,有些机会可是可遇不可求的。

    就像那个年纪轻轻的贾衢,还有徐晃。

    就因为在第一年参加了考试,如今年纪轻轻就已经占据了高位。

    来得早有时候优势是很大的,未来官吏的升迁之路只会越来越艰难,而如今昭国缺乏人才,若是现在参加考试,很有可能提前占据高位。

    这种事情韦端几乎一瞬间就想明白了。

    他不能阻止其他人参加考试,那为了让自己家族不没落,那他就必须妥协。

    这简直就是明晃晃的阳谋,根本就没得选。

    除非他能带领关中之地的人造反,把昭国赶出去,显然这又不太可能。

    在关中之地的豪强士族考虑今年秋季考试到底要不要参加的时候,郭嘉已经在关中之地四处游历了许久。

    他并没有马上去求见杨秋这位昭王,反而在关中之地的各个郡县上随着商队四处游历,观看关中之地的变化。

    最近这一次,郭嘉跟随的是糜氏的商队。

    当初在昭国,郭嘉凭借着自己交友能力和很多商队都结下了一份人脉关系,这一次糜氏的商队带着大量的药材是要去长安的。

    而郭嘉就打算随同糜氏商队这一次直接去长安。

    “糜兄,我留意到此次似乎出现了众多糜氏子弟。东海糜氏这是打算在长安定居下来吗?”

    郭嘉和糜起刚刚相遇不久,目前正在前往长安的路上,所以一路上,郭嘉一边观察一边闲聊。

    他发现,不只是逃难到长安的流民越来越多了,似乎连这些商人都打算在长安准备后路了。

    “奉孝也知晓,乱世之中,商人想要保全家族实非易事。

    东海糜氏乃家族根基,自然不能舍弃,然而未来之事谁又能断言呢?

    至少昭国占据关中之地,未来数年瞧着必定安稳无虞。如今将家族子弟一部分迁移过去,此亦是为了保存家族实力……”

    糜家在昭国还没有建立的时候,两边就开启了生意,合作了这么多年,双方是非常信任彼此的。

    而且糜氏还是昭国一大药材供应商,所以若是想要在昭国谋求一份安稳,昭国这边必定是会给予出路的。

    更何况如今昭国实力增长,糜氏自然也有其他想法,除了保存实力,其实也是想一部分家族子弟在昭国这边谋求仕途。

    毕竟昭国这边考试不限制出身。

    连商人都已经觉得在昭国能获得安稳了。

    郭嘉想到关东之地的乱象,这一刻他终于明确感受到了一件事情,昭国在未来几年内必定会吸纳关东的人口还有财富。

    若是关东之地一直陷于内乱之中,这时间只要长达五年以上,甚至是十年。

    那么就算未来有人能够统一关东之地,到时候关东之地的人口财富恐怕早就已经流失了大半。

    想要重新恢复起来,昭国是不会给予这个机会的。

    看来未来只会是昭国越来越强盛,除非关中之地能在两三年内统一安定下来。

    而这种事情,郭嘉自己都自嘲地笑了一声。

    两三年内统一安定,还不如去做梦呢。

    如此看来,还真的是天命在昭国。

    昭王这一计用得太好了,刘协这位汉天子的死亡带来的影响太大了。

    看来这一次,他应该放低姿态见那位昭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