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 穿越小说 > 八零年代灿烂人生 > 33、政策
    吴山海正色道:“以前都是用的次品碳钢,学生又不是老师傅,万一钢材里有空隙或夹杂,有可能受伤的。所以后来都是我亲自去采购,不是一等品我不要的。”

    这的确符合吴山海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

    林思危大概知道八十年代的工业生产水平,整个发展速度很快,八零初和八零末,完全不能同日而语。

    就眼下这个时间点,大规模基础建设还没有启动,钢材尚未奇货可居,加上粮校实践中心用量少,也没人会在这件事情上卡脖子,吴山海的确能采购到好钢。

    吴山海亲身示范,教林思危怎么用锯子在钢坨坨上切出锤子的斜面。

    这就是钳工,用最简单、也是最原始的方式,靠人力和简易的工具去打磨一件物品。

    说实话,对于瘦小的林思危来说比较艰难。

    可接下来的几天,每天中午林思危都按时出现在实践中心,埋头捣鼓那块钢坨坨。连实践中心另一位吊儿郎当不太来上班的老师都好奇。

    他问吴山海,这女生是缺锤子,想自己做一个用吗?

    吴山海说她是插班生,来补实践课。语气里颇带着骄傲,好像林思危是他的学生一样。

    钳工活是又脏又累,林思危却从来不抱怨,离开时还会把工作台收拾得干干净净,吴山海知道她文化成绩也好,就觉得这姑娘能成事。

    锤子终于成型了,还缺个装锤柄的孔。

    这回吴山海坚决不让林思危自己来,钻孔得上电钻,万一铁屑飞到林思危眼睛里,那可不是开玩笑。

    林思危一直在留意吴山海。

    他有技术,有想法,有韧劲,在粮校的实践中心真是屈才了。哪怕现在是个什么主任,也就管了一个人。

    吴山海哪知道眼前这小丫头脑子里在打他的主意,打完两个孔,跟林思危道:“用那个圆锉将两个孔的弧面挫平,细致活儿,你戴上手套,别磨出水泡。”

    “好的。”林思危戴上手套,将锤子换了个角度重新夹紧,一边耐心地挫,一边道:“吴老师,我每天中午来,耽误你休息时间,挺过意不去的。”

    吴山海是真不在意:“我没午睡的习惯,你看你每天来,我不也有事忙嘛。忙点好,心里踏实。”

    “吴老师,我看库房里好多锤子,有些都生锈了,都是学生的作业吗?”

    “嗯。咱们一个年级也有两三百人呢,好几年的作业,都堆那儿。”

    “真可惜。”

    林思危观察着吴山海的反应。要换一个有私心的老师,早就当废品卖了。这年头企业都是大锅饭,挖墙角的事都是心照不宣。

    吴山海却道:“我也觉得怪可惜的。以前的老师都直接卖了废品,可我觉得咱们学生的手艺也不错,虽说不能和外头厂里批量生产的比,当废品卖倒也可惜。”

    林思危道:“当然可惜啊。虽说同学们做工粗糙了些,但吴老师你不说,咱们的钢材用得好吗?市面上卖的锤子,还不一定是好钢材呢。”

    “那肯定啊,咱们实践中心都用自己的锤子,外头买的,一锤子下去,崩掉一个角也常有。”

    林思危实践了几天已经懂了,崩掉一个角,就是钢材浇铸时夹杂了杂物。

    “既然质量有保障,学校就没想过直接卖给五金店?”

    吴山海听笑了,学生就是天真,实践中心是学校的课堂,又不是工厂,怎么可以卖商品呢?

    不过他不忍心笑话林思危,因为林思危问得很认真,也很有想法。

    “卖东西是要有资格的,咱们学校没有资格。偷偷出去卖东西是会被抓起来的。”

    这就是投机倒把,林思危懂。

    不过她另有想法:“咱们可以申请校办工厂啊,有了工厂资质,不就可以卖了吗?”

    吴山海有点惊讶。

    他不是没想过这个念头。但校办工厂的红火期在十多年前,那时候提倡学校勤工俭学,根据自身条件开办校办工厂的如雨后春笋。后来因为政策原因,或关停,或移交给相关行业部门,好多老师也集体转制,成为企业员工。

    现在再提校办工厂,好像晚了十年啊。

    不过,林思危一个乡下小姑娘,能想到这一点,说明也是动了点脑子的。

    吴山海道:“粮校没有过校办工厂。其他兄弟学校以前有的,现在也都关了。好像上面也不批。反正现在都不兴这个了。”

    “这样啊……”林思危在记忆库里搜寻着。

    她记得上辈子那几位请来的师傅跟她讲过好多陈年往事,一定一定,校办工厂是会卷土重来的。

    吴山海哪时候她心里在琢磨,又道:“要是能办校办工厂,那倒真好了。咱们库里何止锤子啊,你见没见到还有好多五金件。”

    “见着了,仓库都快放不下了。”

    “我就是舍不得当废品卖,心里觉得不是废品。这还是你看得见的,还有酿造班实验课上酿的酒啊,做的汽水啊,那些都不能存,都是倒掉的。”

    林思危心疼得直跺脚:“那给我喝掉也好啊,太可惜了。”

    “嘿嘿,也是有人带回家喝的。”

    吴山海想到每回产品一出来,老师们都带着桶来装的盛景,不由嘿嘿笑出声。

    “反正就这么先对付吧,明年83届进来,这仓库就真得清一清了。一是放不下了,二是现在学校资金也紧张,我们实践中心都快没钱买材料了。的确是要想办法增加收入。”

    83年?

    林思危突然心中一动,脑子里灵光顿时闪过。

    她的记忆库里有这一年。她记得有个师傅就是83届的,说当时他入学,正好赶上学校刚刚顺应政策搞了校办工厂。

    入学是9月份,政策出台,到地方执行,不如后世那么迅速。这年头的人解放思想也需要过程。

    那么可以倒推,政策出台一定在数月、甚至半年之前。

    现在已经是82年9月底,也就是说,只需要再等半年左右,吴山海就能等来他想要的政策。

    林思危眉头展开:“吴老师,我有个办法,能给咱们实践中心增加点收入,也不至于让同学们的心血成为废品。”

    “什么办法?”吴山海好奇。

    他都想破脑袋了,也没想出好办法,林同学想出来了?